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观测、实验、假说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奥斯特在实验中观察到电流的磁效应,该效应解释了电和磁之间存在联系 |
B.安培根据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的相似性,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
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 |
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
物体的加速度为2m/s2,表示这物体()
A.每秒运动2m |
B.每经过1秒,其速度增大2m/s |
C.每经过1秒,其速度增大2m/s2 |
D.每经过1秒,其速度增大或减小2m/s |
在“研究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伸长到某一固定位置O点,为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一步操作中不必记录的是()
A.橡皮条固定端的位置 |
B.描点确定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
C.橡皮条伸长后的总长度 |
D.两只弹簧秤的读数 |
下列“画阴影”的物体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 )
A.两接触面均光滑 |
B.光滑斜面,挂物体的绳子处于竖直状态 |
C.物体以初速v依惯性冲上粗糙斜面 |
D.两物体叠放在水平匀速传送带上一起向右匀速运动 |
在下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中,砝码的质量均为M,不计一切摩擦和弹簧秤的质量,则三个弹簧秤的示数T1、T2、T3的关系是( )
A.T1=T2=T3 | B.T1=T3<T2 | C.T1<T2<T3 | D.T1=T2<T3 |
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
A.0~2s内的加速度为2m/s2 |
B.0~5s内的位移为10m |
C.第1s末与第3s末的速度方向相同 |
D.第1s末与第5s末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