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他建议政府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以提供就业岗位,并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收入。这些干预能降低失业率,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带来经济的复苏。下列实践与凯恩斯主张基本一致的是( )
| A. | 新经济政策 | B. | 赫鲁晓夫改革 |
| C. | 明治维新 | D. | 罗斯福新政 |
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
| A.“大跃进”时期 |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土地改革时期 |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首对联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状况,下列哪些是这一时期“是非”不分的表现( )
| A.1971年9月13日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
| B.1967年2月,中央“文革”小组指责一些老干部的行为是“二月逆流” |
| C.1976年清明节,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开展“四五运动” |
| D.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领导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
“ 文化大革命” 结束的标志是()
| A.粉碎林彪集团 | B.粉碎江青集团 |
| C.华国锋任国务院总理 | D.毛泽东逝世 |
“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
| A.改革 | B.革命 |
| C.内乱 | D.教育运动 |
下列关于“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 B.中国的人口越来越多 |
| C.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的恶果 | D.新中国政权当时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