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细胞所处时期均易发生基因突变 |
B.乙细胞表明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
C.1与2或1与4的片段交换,均属于基因重组 |
D.丙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不能进行基因重组 |
右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中bc段
时间内可出现
A.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 |
B.种群数量减少,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
C.种群数量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
D.种群数量趋于环境容纳量 |
某同学设计一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不合理的是
A.研究性课题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 |
B.配制浓度分别为100mg/L、10mg/L、1mg/L、0.1ug/L、0.01ug/L、0的萘乙酸溶液 |
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 |
D.本实验不属于对照实验 |
某种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相关免疫细胞所起作用,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暴露其特有的抗原 |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
C.病毒侵入细胞后,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
D.同种感冒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清除病毒 |
下列关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复制特点”具体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经3H标记的n个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共有噬菌体后代m个,则其中含有被标记的噬菌体的比例最高是2n/m |
B.已知一段信使RNA有30个碱基,其中A+U有12个,那么转录成信使RNA的一段DNA分子中应有30个C+G |
C.如果将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2个DNA分子都用15N标记,并供给只含14N的原料,该细胞经有丝分裂后再减数分裂,产生的8个精细胞中(无交叉互换现象),含15N、14N标记的DNA分子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依次是50%和100% |
D.假如一个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将这个DNA分子放在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让其复制一次,则新形成DNA分子的分子量比原来增加了1000 |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越强 |
B.若某种群中个体BB占81%,Bb体占18%,bb占1%,则B的基因频率为90% |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 |
D.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