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欧阳伯和墓志铭
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 | 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 |
C.要必申其意申:施展 | 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
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
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
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连处士墓表
欧阳修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处士讳舜宾,字辅之,其先闽人。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少举《毛诗》,不中,而其父正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盗有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盗穷,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尝以事之信阳,遇盗于西关。左右告以处士,盗曰:“此长者,不可犯也。”舍之而去。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处士生四子,曰庶、庠、庸、膺。其二子教以学者,后皆举进士及第。今庶为寿春令,庠为宜城令。
处士以天圣八年十二月某日卒,庆历二年某月日,葬于安陆蔽山之阳。自卒至今二十年,应山之长老识处士者,与其县人尝赖以为生者,往往尚皆在,其子弟后生闻处士之风者,尚未远,使更三四世至于孙曾,其所传闻,有时而失,则惧应山之人不复能知处士之详也。乃表其墓,以告于后人。八年闰正月一日,庐陵欧阳修述。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以处士为法法:标准,规范 |
B.卒而反葬应山反:反而,却 |
C.悉散以赒乡里赒:周济 |
D.乃表其墓表:作动词,树碑刻文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连处士可作世人表率的一组是()
①以一布衣终于家②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③因不复仕进
④出谷万斛以粜⑤厚遗以遣之⑥为之罢市三日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舜宾居住在应山县,一生都没有做官,然而当地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为人高尚,达到了“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境界。 |
B.连舜宾参加科举考试而没有考上,再加上他的父亲有病在家,需要他在身边侍候,因此他就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
C.连舜宾曾经到信阳办事,遇到了强盗,他的仆人告诉他强盗来了,但是强盗知道他的名声,因而并没有侵扰他。 |
D.欧阳修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连舜宾的事迹会渐渐散失,应山的人不能够详细了解,因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告诉后人。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2)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神农之言”“墨子之言”分别代表“九流”中哪两家的学说?
作者认为禁绝邪说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
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召为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请宽其罪,以俟农隙。”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未几,擢参知政事。抃感顾知遇,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
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因乞以便宜从事。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
乞归越州。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以太子少保致仕。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为世所称道。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声称:名声 |
B.君子不幸诖误诖误:贻误 |
C.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故事:先例 |
D.以太子少保致仕致仕:加官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赵抃为政“善因俗施设”的一组是
①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
②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
③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
④刑首恶而释余人
⑤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⑥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抃得到翰林学士曾公亮的举荐担任殿中侍御史,他为官刚直,不惧权贵,但主张对君子应当保全爱惜。 |
B.赵抃任职益州时,以身作则,体恤下属的困难,调动他们治理的积极性,使当地官场的风气为之一变。 |
C.从成都被召回时,神宗皇帝特意留赵抃在谏院任职,不久又因戍卒事再派他赴成都,可见皇帝对他的倚重。 |
D.赵抃为人宽厚清谨,不轻易流露自己的喜怒;吴越发生饥荒和疫病时,他举措得力,使不少百姓得以活命。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抃行部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
(2)河朔频岁丰,请宽其罪,以俟农隙。
(3)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为室家计可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③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数:多次 |
B.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宝:宝物 |
C.见一丈人,刺小船刺:用篙撑 |
D.伍员适于吴适:到……去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B.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吾尝跂而望矣 |
C.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其孰能讥之乎 |
D.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其皆出于此乎 |
下列文句中,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
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
C.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并举“儿子必取抟黍矣”的生活实例,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
D.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
翻译。
①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
夏统,字仲御,会稽永兴人也。幼孤贫,养亲以孝闻,睦于兄弟,雅善谈论。宗族劝之仕,谓之曰:“卿清亮质直,可作郡纲纪,与府朝接,自当显至,如何甘辛苦于山林,毕性命于海滨也?”统悖然作色曰:“诸君待我乃至此乎!使统属太平之时,当与元恺①评议出处;遇浊代,念与屈生同污共泥;若污隆之间,自当耦耕沮溺②,岂有辱身曲意于郡府之间乎!”言者大惭。统自此遂不与宗族相见。
后其母病笃,乃诣洛市药。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统初不应,重问,乃徐答曰:“会稽夏仲御也。”又问:“卿居海滨,颇能随水戏乎?”答曰:“可。”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飞鹢首,掇兽尾,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于是风波振骇,云雾杳冥,俄而白鱼跳入船者有八九。观者皆悚遽,充心尤异之,乃更就船与语,其应如响,欲使之仕,即俯而不答。充又谓曰:“昔尧亦歌,舜亦歌。卿颇能作卿土地间曲乎?”统曰:“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授化鄙邦,崩殂而葬。恩泽云布,圣化犹存,百姓感咏,遂作《慕歌》。又孝女曹娥,年甫十四,其父堕江,娥仰天哀号,中流悲叹,投水而死,国人哀其孝义,为歌《河女》之章。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今欲歌之。”众人佥曰:“善。”统于是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大风应至,含水漱天,云雨响集,雷电昼冥,沙尘烟起。众人皆恐,止之乃已。诸人顾相谓曰:“若不游洛水,安见是人!听《慕歌》之声,便仿佛见大禹之容。闻《河女》之音,不觉涕泪交流。聆《小海》之唱,谓子胥、屈平立吾左右矣。”充欲耀以文武卤簿③,觊其来观,遂命建朱旗,举幡校,分羽骑为队,军伍肃然。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统归会稽,竟不知所终。
(选自《晋书·隐逸传·夏统》,有删改)
注:①元恺:“八元八恺”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后以元恺泛指辅佐帝王之大臣及贤人才子。②沮溺:指长沮和桀溺,春秋时的两位隐士。《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③中国古代王公大臣出外时的仪仗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睦于兄弟,雅善谈论雅:文雅 |
B.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烛:照亮 |
C.奋长梢而船直逝者三焉奋:奋力 |
D.耀以文武卤簿,觊其来观觊:贪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幼孤贫,养亲以孝闻 | B.诸君待我乃至此乎 统于是以足叩船后其母病笃,乃诣洛市药 |
C.念与屈生同污共泥 | D.太尉贾充怪而问之 |
统自此遂不与宗族相见崩殂而葬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 |
B.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 |
C.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 |
D.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夏统同族的人认为他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如果可以在郡府为官,和官府权贵结交,一定会很显贵。 |
B.夏统认为自己处在一个世事混浊的时代,因此应该像春秋时的长沮和桀溺一样避世隐居,不能出来做官。 |
C.夏统应太尉贾充的要求,展示了驾船在水面自如往来的本领,此时风大浪高,云雾缭绕,观者无不惊心。 |
D.夏统选唱了《慕歌》《河女》《小海》三首歌曲,歌声清越激昂,这也表现了他对忠孝等高洁情操的追求。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如何甘辛苦于山林,毕性命于海滨也!
②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能表现夏统“木人石心”的两个具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