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
| A.蒙古高压 | B.印度低压 |
| C.阿留申低压 | D.夏威夷高压 |
“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 )
| A.珠江三角洲 | B.柴达木盆地 |
| C.藏南谷地 | D.渭河平原 |
下列关于陆地水补给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 |
| B.所有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都是夏季流量最大 |
| C.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夏季流量最大 |
| D.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一般具有相互补给关系 |
下列有关水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冰川水、浅层地下水 |
| B.通常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所有的淡水资源 |
| C.广义地说,水资源是指除海水外的水资源 |
| D.海水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所以不属于水资源 |
小实验:(如下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温度计上原来显示温度相同)。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同样长时间下,装CO2的温度比较高。据此完成18~20题。
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 A.酸雨污染 | B.温室效应 |
| C.大气污染 | D.臭氧层破坏 |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②过度砍伐森林 ③过度发展核电 ④火山喷发
| A.①② | B.①③ |
| C.②③ | D.①④ |
下列不属于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是
| A.多使用清洁能源 | B.防止森林火灾 | C.人工降雨 | D.植树种草 |
该图为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6~17题。
①②③④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① | B.② |
| C.③ | D.④ |
从气流运动看,该图表示的是
| A.南半球气旋 | B.南半球反气旋 |
| C.北半球气旋 | D.北半球反气旋 |
2010年1月3日,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8时52分报道: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今天在接受中央台记者冯会玲独家采访时介绍,华北大部分地区的强降雪明天将基本结束,随之而来的会是大风降温天气。北京可能出现零下十六摄氏度的极端最低气温,逼近四十年来北京历史同期的最低温度。读图回答14~15题。图中直接导致北方大风降温的天气系统是

图中能大致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虚线)、气温(实线)变化情况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