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江苏卷.28)(9 分)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 A 的分泌活动,腺体 A 表示的器官有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    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    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 B 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    调节。 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      (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
(4)Ⅱ型糖尿病由胰岛 B 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 细胞的抗体和效应 T 细胞。 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    决定的、针对胰岛 B细胞的一种    病;胰岛 B 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    免疫导致的。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8分)玉米籽粒的颜色有黄色、白色和紫色3种。为研究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以下6组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籽粒颜色
第一组
纯合紫色×纯合紫色
紫色
第二组
纯合紫色×纯合黄色
紫色
第三组
纯合黄色×纯合黄色
黄色
第四组
黄色×黄色
黄色、白色
第五组
紫色×紫色
紫色、黄色、白色
第六组
白色×白色
白色


(1)玉米籽粒的三种颜色互为,根据前四组的实验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玉米籽粒颜色由几对基因控制。
(2)若第五组实验的F1籽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12∶3∶1,据此推测玉米籽粒的颜色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第五组中F1紫色籽粒的基因型有种。第四组F1籽粒黄色与白色的比例应是;第五组F1中所有黄色籽粒的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籽粒的比例应是
(3)若只研究黄色和白色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发现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下面左图所示。

①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如果F1表现型及比例为,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②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上面右图所示。该植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亲本中的本减数分裂过程中未分离造成的。

据《本草纲目》记载,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了研究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如下实验。
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50只、桑叶提取液、链脲佐菌素(STZ)、蒸馏水、溶解STZ的枸橼酸盐缓冲液、血糖测定仪等。(注:①大鼠全部用于实验,实验过程中全部存活。②STZ是一种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
实验一: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
(1)随机取40只大鼠,禁食12小时后,随机均分成A、B两组,在A组腹腔一次性注射10ml溶于枸橼酸盐缓冲液的STZ溶液,在B组腹腔一次性注射________,作为对照实验。
(2)注射48 小时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3)对比A、B两组,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实验分析STZ能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分泌减少,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凡血糖浓度高于13 mmol·L-1,尿中出现糖,并出现等症状者为糖尿病大鼠模型。
实验二:检验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
(1)将实验一剩余的大鼠作为甲组,将制备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乙、丙两组。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并进行统计分析。
(2)对甲组和乙组的每只大鼠每天灌喂2 mL蒸馏水,连续灌喂4周;对丙组的每只大鼠;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3)4周后,再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桑叶提取液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mmol/L)
给药4周后(mmol/L)

10
3.85±1.28
3.94±2.20

10
18.62±3.08
10.12±2.65

10
19.46±3.98
19.00±2.70


据表分析实验组别自上而下依次是(用“甲”、“乙”、“丙”表示)。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革热由登革热病毒(RNA病毒)引起,可分为Ⅰ、Ⅱ、Ⅲ、Ⅳ 4种甚至更多类型,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当人体感染某种类型的登革热病毒后会产生相应抗体,在机体二次感染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毒时,之前产生的抗体可能会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会进入巨噬细胞中,导致病毒在其中大量复制,出现ADE效应(抗体依赖增强作用),患者临床病症加重。请回答:
(1)登革热病毒与人、伊蚊的种间关系分别是。登革热病毒分为4种类型,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从生物多样性角度来讲体现了多样性。
(2)目前尚无针对登革热病毒的有效疫苗,其原因是
(3)科研人员从用登革热病毒免疫过的蛋鸡所产鸡蛋中,提取出了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万的抗病毒因子以治疗登革热,为研究其治疗效果做了以下步骤的实验:
第一步:取3日龄乳鼠若干,均分为甲、乙、丙3组,每组雌雄数相等。
第二步:甲组乳鼠注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万的抗登革热病毒因子0.1ml/只,乙组乳鼠注射的蛋鸡所产鸡蛋中提取出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万的物质0.1ml/只作为对照因子组,丙组乳鼠作为对照组。
第三步:连续3天重复第二步骤,第4天每组乳鼠,并逐日观察和记录各组乳鼠生活情况。实验两月内结果如下表1、2:

表2 抗登革热病毒因子对病死乳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组别
死亡时间/天
甲组
9.17±2.04
乙组
7.82±0.87
丙组
7.95±1.69


表1 抗登革热病毒因子对乳鼠病死率的影响
组别
总数/只
病死数/只
病死率(%)
甲组
20
6
30
乙组
20
20
100
丙组
20
20
100


此实验的因变量是,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Cell》公布了一项有关血糖调节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发明了一种可以将胚胎干细胞转化为β细胞的方法,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移植该β细胞后,小鼠迅速恢复正常的血糖水平;同时阐明了糖原代谢关键蛋白ATP841GDP在维持葡萄糖稳态中的作用,调节机理如下图:

(1)在小鼠试验中发现:饥饿时肝细胞中ATP841GDP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使糖原合成酶(PS)的活性,从而能够在进食后的短时间内,快速合成,导致血糖水平快速降低。据此推测ATP841GDP基因的表达受调节。
(2)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胰岛B细胞会被自身的免疫细胞破坏,引起Ⅰ型糖尿病,这是因为胰岛B细胞含有与该病毒相似的(物质)。上述研究在对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应用前,科学家还需解决患者对β细胞的问题。有些I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正常,但存在“胰岛素抵抗”,这与靶细胞有关,推测II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可能是
(3)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对此进行验证的实验思路是:将小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该实验的测量指标是
(4)胰岛素降解酶(IDE)是负责糖尿病易感性的蛋白,因为在体内它能从血液中移除胰岛素。IDE抑制剂的成功发现,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方法。请据此分析:给糖尿病患者静脉注射胰岛素疗效不好的原因是

猫的毛色由X染色体上Hs(灰色)、hs(黄色)基因决定,Hs、hs同时存在时是虎斑色。现有灰色雌猫甲和黄色雄猫乙杂交,生出的后代中出现了一只虎斑色雄猫丙。
(1)若丙是性染色体三体(3条),可能是因为乙减数分裂时所致,则丙的基因型是。若丙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则理论上能产生种配子。为了验证这种可能,可通过观察性染色体的数量来确定,这是在水平上的研究。
(2)若丙是在早期胚胎发育时,由于其他胚胎的细胞转入并发育成了它的皮毛部分,即丙是嵌合体(嵌合体是指同一个体中不同基因型的组织细胞相互接触而存在)。为验证这种可能性,可将丙与同一窝多只雌猫杂交,预测后代有种基因型,后代雌猫中虎斑色猫所占比例为
(3)科学家根据嵌合体的原理,在灰色雌猫的早期胚胎中注入黄色雌猫的部分胚胎细胞,并培养成一个新的早期胚胎,再通过技术获得嵌合体个体,该个体的表现型可能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