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
|
定时灌溉 |
不驱走大蚂蚁 |
增加35 |
驱走大蚂蚁 |
增加70 |
|
不灌溉 |
不驱走大蚂蚁 |
减少10 |
驱走大蚂蚁 |
减少2 |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纯合的绿色皱粒豌豆(yyrr)杂交,F2中出现绿色圆粒豌豆的概率是:
A.1/4 | B.3/4 | C.1/16 | D.3/16 |
一对杂合黑色豚鼠交配,产生了4只小豚鼠,则4只小豚鼠的表现型是
A.全部黑色 | B.黑色、白色各两只 | C.黑:白为3:1 |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
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A.杂合红眼雌果蝇 × 红眼雄果蝇 | B.白眼雌果蝇 × 红眼雄果蝇 |
C.杂合红眼雌果蝇 × 白眼雄果蝇 | D.白眼雌果蝇 × 白眼雄果蝇 |
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遗传病,致病基因很可能在
A.常染色体上 | B.Y染色体上 | C.X染色体上 | D.线粒体中 |
父本基因型为AABb,母本的基因型为AaBb,其 F1不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是
A.AABb | B.Aabb | C.AaBb | D.aab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