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II卷.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下图是作物遗传育种的一些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矮秆(dd)易感病(rr)和高秆(DD)抗病(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培育矮秆抗病水稻品种的过程中,F1自交产生F2,其中矮秆抗病类型出现的比例是。
(2)若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上述(矮秆抗病)品种小麦,可选图一中(填字母)途径所用的方法,此育种方式的关键技术环节是。
(3)科学工作者若要通过图一的C、D途径获取抗虫水稻,其原理是,转移基因后,经鉴定发现, 2个相同的抗虫基因分别插入到了同源染色体中两条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若这些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则其与非转基因水稻杂交后代中抗虫植株所占百分比例为。
(4)图一中(填字母)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5)图二是“白菜一甘蓝”(均为二倍体)杂种植株培育过程。
图二中②过程常用的试剂是;图二所示的杂种植株培育过程相当于图一中的(填字母)途径所示的培育过程; 图二所示的杂种植株培育过程与图一所示的EFG途径培育过程相比,
(填前者或后者)所得到的植株是纯种,(填前者或后者)所得到的植株基因组成只有一种。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某地区人类的遗传病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甲种遗传病(简称甲病)发病率较高,往往是代代相传,乙种遗传病(简称乙病)的发病率较低。下表是甲病和乙病在该地区万人中表现情况统计表(甲、乙病均由核基因控制)。请分析回答:
(1)若要了解甲病和乙病的发病情况,应在人群中调查并计算发病率。
(2)控制甲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染色体上,控制乙病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染色体上。
(3)下图是该小组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的甲病(基因为A、a)、乙病(基因为B、b)的家族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①III2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②如果Ⅳ6是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概率为。
③如果Ⅳ6是女孩,且为乙病的患者,且III2产生卵细胞时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说明III1在有性生殖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
科学家让狗咀嚼它喜欢的食物,使食物未能进入其胃内,对其胃液的分泌量进行了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食物没有进入胃中,但仍有胃液分泌,是由于食物进入口腔,刺激口腔处的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再经传出神经传至胃而引起。若切断传出神经,该反射________(能或不能)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有科学家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提出了胃泌素的假说,认为胃幽门窦黏膜可分泌胃泌素,对胃液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有同学根据该假说,提出了实验方案,证明胃泌素的作用。请补充完整该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实验材料:(略)
实验主要步骤:
①切断与胃联系的所有神经。
②静脉注射胃幽门窦黏膜提取液(含胃泌素)。
③观察胃液的分泌情况。
实验结果:(略)
(3)问题:上述实验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够严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右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及膜电位的变化(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与分布的控制很可能是通过控制细胞膜上的来实现的。
(2)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动作电位产生时,膜内电位如何变化?。根据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离子通透性的变化可以推测,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哪种离子如何变化造成的?。
(4)在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中,细胞内ADP的含量与静息时比较会。
下图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1和2各是一条 ,而3是一条 ,理由是 。
(2)图中4是 ;在期分裂为二。
(3)此细胞在分裂末期能否出现细胞板 ,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