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重庆卷文综历史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
俄国十月革命与以往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标准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 B.推翻了旧有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 |
C.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革命 | D.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A.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B.商品交换符合价值规律这一原理决定 |
C.所有制形式决定经济![]() |
D.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这一规律 |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之一是“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对此结论正确的解读原理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C.所有制决定经济性质 | D.社会形态决定社会意识 |
1933年美国通过的《工业复兴法》规定:“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为雇佣条件;必须遵守工时……工资限额。”这一法令说明
A.垄断资产阶级试图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 B.保障就业刺激消费是新政的重要内容 |
C.经济危机迫使美国放弃自由企业制度 | D.社会主义运动在危机期间发展起来 |
19世纪中期,英、俄的侵略扩张在目的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英国的目的是获得原料和市场,方式是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俄国的目的则是侵占领土,方式是直接的武装兼并。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制的差异 | B.地理位置的差异 | C.经济发展的差异 | D.传统势力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