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5年江苏卷历史第24题A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米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成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米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从两次改革的成效中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 功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都市人一般“兰膏明烛”“二八递代”,即喝酒聚会,谈情说爱;知识分子则收藏,琴棋书画会友,或邀友畅游。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代以“导奢导淫”之风,礼拜金钱之风,商人社会地位相应提高。“好色”,“好货”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明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痕迹。
材料二两类人不能听明曲,一类是指点江山、慷慨激昂的人,听了就会融化了那虚无缥缈的“江山”,回归到真实与温馨的“屋檐”;另一类是喜欢经史子集的人,听了就会不爱孔子爱妻子,不敬圣人敬爱人。
材料三汤显祖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和欧洲人文主义者相似的思想,即用自然的人、人性反对封建的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他们所代表的都是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为市民阶层进一步解放精神枷锁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
材料四 与其说满洲骑士用马刀斩断了文艺复兴的美好前途,不如说是强大的封建势力和恶劣的社会环境致使中国的文艺复兴胎死腹中。
满清入关使思想界断送了儒学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结合产生新型文化的最后机会。它用铁血摧残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倒退。之后大兴文字狱,理学成了碰不得的理教。空前强化了这种腐朽没落的封建意识和制度,如西方蛮族入侵后的欧洲中世纪一样把中国带入了黑暗。
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明代市民文化高涨的主要表现,分析原因。
(2) 欧洲人文主义者起而反对封建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背景与中国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明代市民文化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层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件数)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中国的世界记录》)

类别
数学
天文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并举出一例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
材料二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在这批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大国崛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最中心的位置”。(8分,史实4分,历史结论4分。要求史实与历史结论一致。)
材料三 下列是两幅反映现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你再举一例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引自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句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引自1911年4月本哈第著《我们的前途》
材料三: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注: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 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引自1917年7月14日《泰晤士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三说明英国对德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本哈第的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中图二,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6分)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哪两大理论?(4分)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