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信息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阅读有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材料二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材料三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宋)朱熹
(1)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2分)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原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造成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孔子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四夫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结合上述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者是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工来规划自己的命运,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伞兵 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是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两院联合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订全部方案,拟谭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各国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而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伙伴关系和实力是持久和平的发展的两个支柱,谈判则是第三个支柱。因为通过我们愿意同共产党国家以公平和认真的方式讨论分歧的态度,可以更加令人信服地说明我们是致力于和平的。”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二,分析归纳杜鲁门和尼克松推行的外交政策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和尼克松时期调整外交政策的原因。
(3)从美国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材料一:缔约各国为促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羊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联合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做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二、发展国际间以新生人民平等权利及自然原则的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的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民生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同国际联盟一样,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活动方面十分成功,但又同国联一样,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汉有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联和联合国建立的共同目的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辐入了哪些新的条款?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的表现。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联合国的“主要困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之后,苏联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系。因此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就成为苏美英三国首脑共同关心的重大战略问题。……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亲自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斯大林指出“……我也想到开辟这一战场是有困难的,但是我认为,应该不顾困难开辟这样的战场,这不是但是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而且也是为了英国本身的利益。”7月21日,丘吉尔在给斯大林的回信中说:“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这对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
材料二:1942年3月初,罗斯福向苏联大使李维诺夫表示,为了尽力开辟第二战场,他“正对英国人施加压力”,并准备派遣美国军队前往英国。3月9日,罗斯福给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了“在欧洲大陆开辟新战场的计划”……4月8日,霍普金斯·马歇尔带着总统批准的“计划”抵达伦敦,经磋商,丘吉尔同意“西欧作战计划”。
材料三:6月12日,英和美苏同时发表共同声明:
“对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任务已完全达成协议”……然而,英美一面同苏联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另一方面,事实上又没有在1942年对欧洲西线德军发动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以后,丘吉尔和罗斯福都清醒地看到,英美两国同样面临着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危险。因此丘吉尔和“俄国的危难看成是他们的“危难”;罗斯福地把“俄国战场”看成是他们的“最大的依靠”,而英美就开辟第二战场与苏联达成协议,就是利用外交手段在政治上、道义上支持苏联,指望苏军顶住德军的进攻并保住自身的安全……当时盟国在整个西欧地区,除直在西欧的兵力还不够强大……英国损失的运输船舰有待于恢复和发展。美国海军还要应付太平洋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自顾学顺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概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大林所说的“共同事业”指的是什么?丘吉尔拒绝斯大林立即开辟第二战场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材料二中美英就开辟第二战场做出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美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采用两面手法的原因。
(4)综合中述材料,英美苏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