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卷历史23)有史家在评价商鞅立木为信的史事时写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该史家关切的是( )
A.“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精神 |
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C.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
D.史家当具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
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他到与之相邻的第一家中国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
A.广州 | B.天津 | C.上海 | D.福州 |
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 )。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 |
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
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 |
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后,它才能健康发展 |
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 ( )。
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①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