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微信
【聚焦时事】
2015年央视春晚与微信合作,主持人在节目中提醒观众只需用微信“摇一摇”,就能抢到红包。除夕之夜,人们围坐电视机旁,屏住呼吸,盯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红包。春晚结束时,微信“抢红包”的次数超过了100亿次。
将微信融入羊年春晚,不仅令节目的互动形式大大丰富,还触发了新的商机。
那什么是微信呢?
【解读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前几年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在微信中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
微信中的好友除了来源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外,还有其它独特的交友方式。
一、查看附近的人。微信将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找到附近同样开启这项功能的人,使用户轻松找到身边正在使用微信的人。
二、摇一摇。只要是在同一时间摇动手机的微信用户,无论你在地球哪一个角落,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认识彼此。
三、漂流瓶。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装进瓶子,扔进大海,等待有缘人拾取。
除了这几个易于操作的交友方式外,微信还拥有很多辅助功能,如QQ离线助手,微
博私信助手,微信“摇一摇”抢红包等等,其功能都十分强大。对于喜欢微信的朋友来说,微信绝对是一款神器。
【调查统计】下面是关于南京大学生“微信”情况的调查数据。
表一:使用率      表二:对人际关系紧密程度的影响  表三:好友来源

阅读上面几则材料,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将微信融入羊年春晚,不仅大大丰富了节目的互动形式,还触发了新的商机。
B.微信具有独特的交友方式,但南京的大学生通过独特方式交友的只占极少数。
C.南京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人很多,但微信对他们人际关系紧密程度的影响极小。
D.“调查统计”中运用画图表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直观清楚。

阅读【解读微信】,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无论你在地球哪一个角落,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认识彼此。
                                                                  
(2)为什么说“微信绝对是一款神器”?
                                                                  
为什么先写“聚焦时事”,再写“解读微信”,最后介绍“调查统计”?
                                                                       
请结合除夕的习俗,谈谈你对【聚焦时事】中“除夕之夜,人们围坐电视机旁,屏住呼吸,盯着手机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红包”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铜器之乡——宝鸡
①宝鸡真正的历史地位是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宝鸡是周王朝的国都,又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其早期都邑所在地周原遗址和雍城遗址均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西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奠基时期,举凡礼乐典章,经籍诗学,皆成形于周;继之秦在此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制的新纪元,数千年承袭不变,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不言而喻,举世共晓。在两三千年前的社会条件下,高度的文化、精湛的技艺总是汇集在宝鸡这块土地之上。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繁、等级之高、保存之完好,世所罕见,因而有国宝大户的美誉。特别是青铜重器历代迭出不穷,自古被称为青铜器之乡,名闻海内外。
②自西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4年)以来,宝鸡地区就有青铜器出土,且历代不绝。其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文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驰名中外。曾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就出自宝鸡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如今,全市50000多件组馆藏文物中,周秦青铜器约占一半。其中有全国著名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秦公钟等国宝级青铜器,充分体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灿烂文化。
③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青铜器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馆。青铜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个大门类,它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以分为青铜礼器、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农具四大类。 第一类,青铜礼器。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第二类,青铜兵器。青铜兵器是商周时代军队作战的重要装备,铸造数量非常大,虽然在战争中大量消耗,遗存至今的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钺、刀、剑、匕首、殳、弩机、矢镞、胄等。第三类,青铜工具。青铜的使用首先是铸造生产工具,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由于在生产中广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凿、锯等。 第四类,青铜农具。在商周时代的农耕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这已是一个确定的现象,青铜农具目前发现较为稀少的原因是青铜珍贵,用旧了的青铜农具可以改铸,它不可能随便遗弃。而且农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农具不一样,它一般地也不常作陪葬品,因而青铜农具的遗存必然是很少的。
④鼎,作为一种重要青铜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着和平、发展和昌盛。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平台五鼎”造型,四个小方鼎围拢着一个大方鼎,耸立于5米平台之上。两架踏步犹如伸出的双臂,彬彬有礼地恭迎四方宾客的光临。
⑤宝鸡已成为陕西文博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青铜器。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青铜器命名的综合性博物馆。
第③段画线句子列举商周遗存至今的青铜器的种类,有什么作用?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宝鸡真正的历史地位是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其表现主要是当时社会刚刚跨进文明门槛,炎帝部落就在宝鸡一带生息繁衍。
B.全国著名的何尊、折觥、墙盘、卫鼎、秦公钟等国宝级青铜器都出自宝鸡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
C.农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农具一样,它一般也常作陪葬品。
D.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平台四鼎”造型,四个小方鼎围拢着一个大方鼎,耸立于5米平台之上。

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我们需要信仰
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信仰是人生所必需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的确,当近代的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时,无数热血青年,为了信仰,放弃了锦衣玉食的安逸生活,浴血奋战于御敌的沙场;为了信仰,他们放弃了功名利禄,默默无闻于辉煌后的平凡。他们的人生之所以无怨无悔,是因为他们有信仰。
②和平时期,我们同样需要信仰。
③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④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们这里是否遵守规则,首先要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是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见了红灯却看不见警察,又相信此处没有隐藏的监视器,于是就“大胆地往前走”了。
⑤当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正常”之后,连基本的是非也会被颠倒过来。例如,梁晓声讲的经历还有“后话”:他回国后,有一次在路口红灯面前停车,但是左右两边都无来车。他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勇往直前”闯红灯,绕过他身边时还冲着他大骂:“你神经有毛病!”
⑥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偏向于急功近利,只从眼前的算计出发,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⑦这种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缺失,其实来源于我们思想深处的问题——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无私或博大的爱心。
⑧而人类不可缺少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爱心,恰恰都超出了个人狭隘的理智。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了狭隘理智的信仰!
有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当看到云南某边远乡村没有小学,那里的儿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时,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首都北京,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困难,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⑩契诃夫说过:“我觉得人都应有信仰,或者都应当去追求信仰,不然,他的生活就空洞了。”信仰会使人心胸坦荡,信仰会使人生更有意义,信仰会使世界充满爱的温暖。因此,我们需要信仰。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⑨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是从哪个角度论证的?
人有了信仰就会超越狭隘的理智,从而具有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信仰在战胜人生困难的过程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写出一个与此相关的具体事例。
请写出一则由关信仰的名言。

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真爱“找”事
父亲是个农民,在地里忙活了大半辈子。平日无事,总爱“找”事。
父亲啊,你真闲啊!
那次,本来艳阳高照,突然不知老天被谁惹怒了,哭得汪洋恣意。父亲从床上崛起,说:“妮儿,赶紧跟爸收一下芝麻。”雨未免太猛了吧,刚出屋门,衣服就湿透了。哎,父亲呢?只见他飞也似地向东边跑去。一会儿,他回来了。“二宝家的羊拴在沟边,我给他牵回家了。”晚上,二宝流着眼泪来到我家。“叔,谢谢您呀!今年孩子的学费就靠这几只羊……”父亲脸一红,忙说:“举手之劳,不必放在心上!”两人相视而笑,二宝满脸写着感动。
村里那条路,遇到雨,摇身便成了“水泥路”。为此,村民们整日抱怨。父亲没事时就骑着他那辆破三轮,到村外工厂里拉废砖铺路。三个月后,路终于摆脱了“水泥”的命运。走在路上,心里一阵惬意,时常听到村民们对父亲的称赞。父亲,真伟大!
由于村里贫困,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一家又一家的老人与儿童。今年春季,王奶奶正在地里干活,突然昏倒在地。父亲扔下锄头,赶紧背起王奶奶跑往医院。医生说:“她心脏病犯了,要是晚一点儿命就没了。”父亲陪王奶奶老半天,直到王奶奶不需人照顾。天快黑时回到家,妈妈一阵数落:“你这人啊,自己活没干完,天天‘找’事,没完没了,真是个‘雷锋’呀!”父亲笑笑,并未言语。
前几天,麦田披上一层金色的婚纱。一会儿随风舞动着充实与喜悦,一会儿齐刷刷地挺着胸膛,与太阳对峙。忙了大半天,这块地终于收拾干净。母亲累得气喘吁吁,想回家凉快凉快。过了好一会儿,却不见父亲的身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父亲正帮邻居装麦呢!母亲又气又笑地说:“这个老好人啊,真拿他没办法!”
父亲一生没有做出什么业绩,没干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更没有什么传奇故事,他就是喜欢帮人家做些什么,在父亲眼里:“举手之劳的事,一个字——做!”
书上说:“劳动着的人与爱奉献的人才是幸福的。”原来,父亲,您挺幸福的。
父亲,就是爱“找”事。我爱爱“找”事的父亲。
请概括出文中爱“找”事的父亲“找”了哪些事?
品味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理解标题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敲门
孙道荣
(1)“咚,咚咚,咚——”走进楼梯口,他习惯性地走到101室的门前,敲门。敲门的节奏,也是他和她早就约好了的,“咚,咚咚,咚——”永远固定的节拍。只要听见这个节奏的敲门声,她就知道是他,这样她就不用急着来开门,以免有个闪失。过一会儿,门轻轻打开了,露出一张沧桑的脸来。隔着门,他对她笑笑:今天好吗?她也笑笑,露出几乎没了门牙的嘴巴,好,好着呢,上班累吧?我没事,赶紧早点回家去吧。看到她精神很好,确实没事,他才放心地上楼,回家。他的家在四棱。
(2)这是他每天的功课。
(3)他和她,不是母子,也不是亲戚,只是普通的邻居。考虑到她年龄大了,又是一个独居老人,社区就近安排个邻居帮忙照应照应她。也没有太多的事,就是每天记得去敲敲老人的门,看看她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万一有个什么意外,也好及时处置。之所以选择了他,除了他是个热心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能够准时回家,从来不在外面有什么应酬,这样才便于每天都能准时去敲敲老人的门。老人随时有可能出现意外,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照顾。
(4)社区找到他,他欣然接受了。于是,每天下班回来的时候,他都会先去敲敲101室的门,把老人喊应了,才回自己的家。有时候,路上碰见放学的儿子,他会和儿子一起去敲老奶奶的门,他会让儿子敲,儿子已经学会了他敲门的方法,“咚,咚咚,咚——”不急不慢,不轻不重。门打开了,她看到他们父子,开心地笑了,摸摸儿子的脑袋,经常还会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来。这些糖果,都是老人远在海外的儿子邮寄回来的。
(5)老人的身体很硬朗,但也发生过几次小意外。有一次,他敲门的时候,她正好在卧室里接儿子打来的越洋电话,没听到他的敲门声。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放下电话,她才听见了敲门声,虽然敲门的节奏不对头,但她知道这是他回家的时间,一定是他,她几乎是一路小跑去开门,差点摔了一跤。幸亏只是虚惊一场。还有一次,中午,她累了,靠在沙发上养神,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咚,咚咚,咚——”老人兴奋地想,今天这孩子难道没上班,怎么这时候来敲门啊。喜颠颠打开了门,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推销员。等傍晚的时候他来敲门,老人将这个趣事讲给他听,一老一少,笑得很开心。
(6)日子就这样慢慢地流逝。“咚,咚咚,咚——”每天黄昏,熟悉的节奏,就会在楼梯洞口响起。准时响起的敲门声,和紧接着“吱牙”打开的门轴声,让人感到宁静、安详。
(7)那天,因为一个突发情况,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去了一个朋友家。黄昏的时候,他习惯性地想起了敲门这件事,看来今天是敲不成门了,因为走得急,他偏偏又忘记了带电话簿,记不得她家的电话,无法通知她。朋友安慰他,这么多年了,就这一次,应该不会这么巧,有什么事情。也只好这样想了。
(8)晚上十一点多,他们一家回家。在楼梯洞口,看着l01室的门,他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去敲敲门?太晚了,她一定已经休息了,明天一早再来敲门吧。
(9)他们刚回到家,自己家的门却突然响起来了,“咚,咚咚,咚——”熟悉的敲门声。他赶紧跑去打开门,果然是楼下的老太太。
(10)你们没事吧?她急切地问。傍晚,没看见孩子放学,也没看见你媳妇下班回家,你又没来敲门,我以为你们出什么事了,又没法联系你们,真是担心死我了。刚才我听见楼梯洞里的声音,就想着是不是你们回来了,所以赶紧又上来看看。看到你们没事,我就放心了。
(11)“又上来看看”,这么说,她已经跑上来几趟了?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他搀扶着她,将她送下楼。他答应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准时去敲门。因为,那已经是他们共同的牵挂。
文章第(2)段说“这是他每天的功课”,阅读全文,说说他每天的功课是什么。
结合具体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声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此句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情?)
(2)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湿湿的”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章多次写到敲门,请说一说文章结尾处写老太太敲门有何用意?(提示:可从文章结构、详略、中心等任意一个角度来说明)
文末“共同的牵挂”应如何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与身边的人有着怎样的共同牵挂。

说明文阅读。
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
①出门在外,口渴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买一瓶水喝,瓶装水给我们的印象是干净方便,尤其是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污染”。例如,“王岛云雨”产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那里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雨水自然清洁无比;“公元前l万年”产自号称“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源”——加拿大卑诗省沿岸的冰川,水质更是纯正无比。然而,科学家指出,塑料瓶装水也有可能“不干净”。
②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肖迪克表示,装饮用水的塑料瓶生产过程就有污染隐患,因为在制造瓶子的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锑元素的化合物作催化剂,随着塑料瓶的成型,锑元素也进入了塑料中。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重金属元素锑,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威廉·肖迪克对15种热销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竟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另外,温度越高,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而人们对瓶装水需求量较大的季节是温度高的夏天。肖迪克表示,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米歇尔等人发现,不少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与出生缺陷、发育问题以及心脏病和糖尿病患病风险高有关联。专家对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而一些国家已将该物质正式列为有毒物质。
④此外,荷兰研究者发现,瓶装矿泉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污染的瓶装矿泉水对健康个体致病的危险可能有限,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和婴儿,则有更高的感染危险。
⑤英国“水与环境管理协会”的执行主席尼克·里夫斯还表示,瓶装水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仅在美国,制造这些塑料瓶就要消耗l5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以供l0万辆汽车使用一年。86%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年至l 0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塑料瓶装水可能“不干净”的原因。
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下列句中加点词“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
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要推行“限塑令”?
【链接材料】塑料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用塑料袋或者塑料瓶来装运各种物质。但是,很多塑料含有污染性的化学物质,而且,一般来说,一个塑料袋或者塑料瓶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够降解。此外,80%的塑料袋或塑料瓶是无法回收的。所以,限制塑料的使用成了人们一个共同的认识,我国也推行了“限塑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