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化石”,其壁画和雕塑等文化遗产跨越了八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释家牟尼塑像,斜披印度袈裟;北朝时期的人物体态健硕,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开始具有中原汉人的风貌,元代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莫高窟人物形象的变化,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
A.历史的继承性 | B.鲜明的民族性 | C.相对的稳定性 | D.独特的包容性 |
《左传•曹刿论战》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意思是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从哲学上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说的是()
A.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B.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D.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
近年来,“中国创造”“中国经验”“中国现象”“中国模式”等成了国际流行词。流行词的变化发展记录了时代前进的脚步,这表明人的意识( )
①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②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③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④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人生就像牙缸,你可以把它看成杯(悲)具,也可以看成洗(喜)具。”这句幽默的流行语体现了()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 B.客观世界的变化依赖于人的意识 |
C.真理作为意识范畴具有不确定性 | D.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二者都( )
A.没有看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
B.认为物质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
C.没有看到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D.没有认识到物质是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址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