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材料二:“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点,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关键是发展经济;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是邓小平在党的哪次重要会议上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哪一指导思想?
(2)材料二中提到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哪次重要会议上提出来的?这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照“认清国情,科学决策”这一决策程序,党中央在制定这一基本路线时,考虑的我国基本国情是什么?
(3)材料二是邓小平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表的讲话?这些讲话有什么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不断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1)材料一中的“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包”的理解。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农村经营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
(3)材料三中,他为实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做出了什么贡献?每位中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为实现梦想,你认为应该从他身上学习哪些精神?
在团结合作中实现共赢是人类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民族团结篇】
【材料--】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1)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分)
【材料二】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工作时指出,回顾党中央关于新疆发展的基本方略,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主线,这就是始终不渝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始终不渝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2)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
【祖国统一篇】
【材料三】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
----《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1983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构想是什么?这一构想在哪些地区已经被成功的实践?(3分)
【国际合作篇】
【材料四】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与我握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从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回忆录《领导者》
(4)与周恩来握手的来访者是谁?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什么重要文件?(2分)
(5)材料中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什么?(2分)
(6)今年正值中美建交多少周年?中美关系的改善有何历史意义?(2分)
【材料五】100年前,太平洋上没有中国的声音;如今,无数的声音却在说:“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7)结合图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1分)
2014年,祖国将迎来65周年华诞。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关迈进。
【材料一】“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报告
(1)“夺取全国胜利”,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1分)
【材料二】“工业化一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l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2)结合材料二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为此,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材料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
——195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
(3)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哪三个行业的改造?改造的基本完成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5分)
【材料四】“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l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道路上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2分)
【材料五】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中共十七大报告
(5)材料五中“历史性变化”的起点是什么?在农村改革中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对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3分)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1分)
江南经济的发展史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
材料二:两宋时期,主产于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盛产水稻的苏州湖州成为天下闻名的“粮仓”。南方商业发展的水平,从总体上看也超过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赋税收入增加,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材料三:从东晋开始,北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再加上更北的游牧民族侵扰,居住在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的汉族人开始迁往江淮一带。从南北朝一直到南宋,北方汉人迁往江淮的脚步就一刻没有停留,共计数百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指的“世界最早的纸币”是什么?它出现在什么朝代?它的出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2)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已发生了什么影响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最终什么时候完成?
(3)从材料三可知,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这位皇帝在位时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2)从材料一中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问题?
(3)材料二反映了这位皇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有效的统治措施?(写一项即可)?
(4)材料三中的被皇帝称为“人镜”的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