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协”一直作为“临时国会”而发挥作用;其退居为“协商机构”是在( )
A.《共同纲领》失效后 | B.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 |
C.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 | D.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后 |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以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刘鸿生在重庆的“大老板”是指()
A.外国资本 | B.民族资本 | C.官僚资本 | D.商业资本 |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下列表述,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相符的是
A.轻工业有显著发展 | B.重工业逐渐衰落 |
C.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 D.主要分布在内地 |
19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产生的新的经济因素是()
A.洋务近代军用企业 | B.洋务近代民用企业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这在近代中国表现为()
A.西方资本主义入侵 |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C.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 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由此可知()
A.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C.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 D.西欧国家开始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