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 |
B.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 |
C.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 |
D.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 |
朱或的《萍州可谈》记载:“本朝贵人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择婿’。亦有婚钱,谓系提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近岁富商庸俗与后藏者嫁婿,以饵士入,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对上述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 B.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
C.商业发展繁荣,商帮出现 | D.婚姻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
翦伯赞在论及史料与历史研究时说:“研究历史,固然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但方法的本身,并不就是历史,也不会自动地变成历史。”“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他所强调历史研究应该
A.历史研究应轻方法,重史料 |
B.历史研究方法和史料地位同样重要 |
C.历史研究把史料和方法合二为一 |
D.历史研究应该认真钻研史料 |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曰:“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后以始皇讳,故音征。”《史记·封禅书》:“野鸡夜雊。”注:“雉也。吕后名雉,改雉为野鸡。”据此判断,自周以来实行避讳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儒家伦理纲常 | B.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
C.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 D.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体现了文化的共融性。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
A.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 B.司汤达的《红与黑》 |
C.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 D.鲁迅的《狂人日记》 |
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