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这个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 B.都江堰 | C.坎儿井 | D.灵渠 |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 | 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 |
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 |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 |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是
①防范宰相擅权②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③弥补宰相才干不足④提高行政效率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贫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o"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
A.体现九品官人法的原则 | B.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
C.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 | D.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 |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皇帝制度始于秦朝②秦朝统一了文字
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