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中央就确立了“持久消耗战略”,提出“以空间换时间”,“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由此可见,其与中共提出的“持久战”方略最大的不同在于( )
A.准备作出巨大的牺牲换取胜利 |
B.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
C.依靠国际力量取得最后的胜利 |
D.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消极抗日 |
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是
A.教皇游行 | B.提出《九十五条论纲》 |
C.兜售赎罪券 | D.建政教合一国家 |
张居正之所以身后被诋毁,祸及家人,主要是因为
A.明神宗的反对 | B.改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
C.改革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 D.张居正的去世 |
下列关于张居正改革背景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A.内外交困的统治危机 | B.蒙古贵族的劫掠 |
C.明政府统治腐败,财政困难 | D.社会矛盾尖锐 |
元初统治者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但后来又不得不采用“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统治者重视缓和阶级矛盾 |
B.统治者重视缓和民族矛盾 |
C.统治者重视调整政策,发展经济 |
D.落后的征服民族最终为被征服者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
在忽必烈改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是
A.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 B.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
C.重视发展农业 | D.实行兵民分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