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分)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民主政治又各具特色。
材料一 “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
——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
材料二 英美民主政治建立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在继承《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基础上,明确了议会主权,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转到议会。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美国:1776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了“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1791年10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等权利。美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材料三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三个多月时间内就实现了国家的制度性改变,建立了统一的中华民国政权,其中最发人深省的就是革命中的妥协策略及运用。辛亥革命中的妥协主要包括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妥协与和解,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孙中山和袁世凯两大政治“巨头”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但这决不意味着和平妥协是无原则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共和底线。第二个原则是“五族共和”,国家统一。无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还是立宪派,对革命有可能造成的民族分裂、民族报复及原有的国家解体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和有效的防范,国家没有陷入民族战争、领土分裂的局面。第三个原则是宪政原则,孙中山坚决地要求:“由参议院举袁为临时总统;袁被举为临时总统后,誓守参议院所定之宪法,乃能接权受事。”可见,革命是妥协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这是我们今天在肯定妥协的价值时,更要肯定更高意义上的革命价值的原因。
——摘编自薛恒《辛亥革命中的三大妥协及其历史遗产》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作者认为现代民主继承了古希腊民主的哪两条原则?
(2)概括材料二英美两国在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出的特点。(12分)
(3)革命需要勇气,政治讲究策略,据材料三回答,从革命派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中其妥协策略成功实施积极影响。
19世纪中期起,欧美诸国分别走上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但是,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差异,取得政治和科学技术诸方面优势的先后不同等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各不相同,速度不一、各具特点。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在欧美取得全面的胜利,资本主义征服全世界的活动也空前加剧。
请阅读下面两个表格,通过数据的分析,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用史实来说明和回答问题。
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年份 |
英国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1840 |
45% |
11% |
18% |
12% |
1860 |
36% |
17% |
12% |
13% |
1870 |
32% |
23% |
10% |
13% |
1890 |
18% |
31% |
7% |
16% |
1910 |
14% |
35% |
7% |
16% |
回答问题: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生产的比重突现一个怎样的特殊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生产突飞猛进。试分析其原因。
(3)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上元灯词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 节选自《乾隆御制诗》
问题:
(1)间年“外域”有什么人曾来到中国?
(2)“关不开”体现的是清政府的什么做法?
(3)“人事天时诚极盛”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什么心态?
(4)这种做法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欧洲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
……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根据材料说明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指出:“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哪些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请问题:
⑴、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⑶、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图2:经济援助欧洲宣传画图3:北约华约对峙图
(1)材料一是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的历史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什么? 并请你对以上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逐一作简要说明。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
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漫画。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特征,并指出这一国际关系特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