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格布上的花》一文,回答小题。
格布上的花
毕淑敏
①好日子和坏日子是有一定比例的。就是说,你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好日子——天天蜜里调油;也不可能都是坏日子——每时每刻黄连拌苦胆。必是好坏日子交叉着来,如同一块花格子布。如果算下来,你的好日子多,就如同布面上的红黄色多,亮堂鲜艳。如果你的坏日子多,那就是黑灰色,阴云密布。
②什么是好坏日子的分水岭、试金石呢?钱吗?好像不是。有钱的人不一定承认他过的是好日子。钱少的人或没钱的人,也不一定觉得他过的就是坏日子。健康吗?好像,也不是。无痛无灾的人不一定觉得她过的是好日子,罹病残疾的人也不一定承认他过的就是坏日子。美丽和能力吗?似乎,更不像了。看看周围,有多少漂亮能干的男人和女人,锁着眉苦着脸,抱怨岁月的难熬啊……说了若干的标准,都不是。那么,什么是好日子和坏日子的界限呢?
③不知他人的答案如何,我猜,是爱吧?
④有爱的日子,也许我们很穷,但每一分钱都能带给我们双倍快乐。也许我们的身体坏了,每况愈下,但我们牵着相爱的人的手,慢慢老去,旅途就不再孤独。也许我们是平凡和微渺的,但我们竭尽力量做着喜欢的事,心中便充溢温暖安宁。
⑤这是什么呢?这就是好日子了。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
选文标题“格布上的花”好在哪里?   
选文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③段单独成段好在哪里?试分析。   
分析选文结尾句“你的那块花格子布上,就绽开了鲜花”的作用。   
有爱的日子芳香四溢,请撷取你格子布上最明艳的—朵花与大家分享。(50字以上)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刘心武的《夏威夷黑珍珠》节选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夏威夷黑珍珠
①姚老师每周三下午来教老伴弹钢琴。她虽然上过音乐学院,但主修的是声乐,毕业后分配在乐团合唱队,一唱几十年。六十岁以后,在合唱队排练时兼任钢琴伴奏。老伴弹琴只为自娱,姚老师指导她非常得法,两个人很合得来。两年多下来,她已经成了我们共同的朋友。
②我从美国讲《红楼梦》回来,带回一些纪念品,其中最贵重的是三件首饰,全是在
夏威夷买的。一件绿宝石坠链,给了老伴;一件黑珍珠坠链,送给了姚老师。姚老师开头不收,我就解释说,夏威夷有三宝:一是火山熔岩里开采出的绿宝石,老伴最喜欢绿颜色,几件最常穿的衣服,跟这绿宝石坠链很般配;第二宝便是黑珍珠,姚老师爱穿灰黄调子的休闲服,配黑珍珠更显高雅;第三宝是红珊瑚,我买回一个珊瑚须尖串成的手链,留给儿媳妇。我如实报出购买的价格,让姚老师知道那由一颗黑珍珠构成的坠链绝不昂贵,实在只是为了感谢她两年来给我们家带来的欢乐。她听了觉得我确实是把她当作亲人了,也就道谢收下。
③我和老伴都希望姚老师接受礼物后,能马上戴到颈上,但她却收进了提包,而且,下一个周三来我家,虽然还穿着一袭灰黄相间的服装,却并没有戴我送她的那黑珍珠坠链,而是戴了一串白珍珠项链。我和老伴交换了个眼色,没说什么,心里都有点疑惑。难道她忌讳黑色?
④姚老师指导老伴练了约一小时琴,大家就坐到餐桌边喝下午茶。我注意到,她那串白珍珠项链,品相一般。三个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一位仍在电视上露面的著名资深歌唱艺术家,老伴就感叹,说那么多唱歌的,能有几个达到那样的知名度啊!姚老师就说,那是她大学同学,毕业以后跟她一起分到合唱团,是一个声部的。老伴就直率地问姚老师:“您是不是挺羡慕她呀?”姚老师说:“为她高兴,一点不羡慕。”还讲起当年的情景,来了个外国专家,让合唱团的人一人独唱一曲。合唱团几十个人,足足唱了三天,专家也听了三天。本来,这样做是为了把合唱水平提得更高,没想到专家却从中发现了一个男中音和两个女高音,认为是三颗珍珠,值得培养成为独唱演员。那两个女高音,一个就是姚老师,另一个就是那位著名资深歌唱艺术家。
⑤姚老师说那时候其实专家对她的潜力更看好,但是,她就是想站在队列里唱合唱,不喜欢站到乐队前领唱或独唱。她把自己的这种想法说出来,大家都感到惊讶。专家通过翻译跟她交谈后,说理解了她;专家还说,很难得,有这样的歌唱者,从灵魂深处体味到了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的真谛。的确,大合唱是人类走向亲和的一种途径。姚老师说,从那以后她就一直留在合唱队,虽然永远不可能出名,却无怨无悔。“我不想做一颗单独闪光的珍珠,我总觉得,一颗珍珠还是跟别的许多颗珍珠串成链条,更有意思。”
⑥在姚老师再一次来教琴前,我和老伴多次放她赠我们的CD盘听,那是她参与的合唱演出的录音,我们原来提不起兴致听,现在却如闻天籁。
⑦姚老师再来时,戴了一条完全由黑珍珠串成的项链,我送她的那一颗,串在正中间。她没问我们好看不好看,我们也没去评论。但我们理解了,有的珍珠,是永远喜欢跟别的珍珠串在一起的。
(刘心武/文,选自《今晚报》,有改动)
文章以“夏威夷黑珍珠”为题,有什么好处呢?
第③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第④段中,大家谈到那位“著名资深歌唱艺术家”时,姚老师说“为她高兴,一点不羡慕”。姚老师为什么不羡慕呢?
第⑥段写对于姚老师赠给他们的CD,“我们原来提不起兴致听,现在却如闻天籁”。两个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作者在结尾说,“有的珍珠,是永远喜欢跟别的珍珠串在一起的”。这句话与第⑤段中的一句话相呼应,请找出并写在下面。
读完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随风舞动的高楼
①城市中的高楼看似十分坚固,然而实际上越是高大的建筑就越受到高空强风冲击问题的困扰。不过根据最近的科学生活网报道,在麻省理工大学,有一个名叫“WhoWhatWhenAIR”的建筑设计小组,他们采用最新设计的一种建筑结构模型,
②如果您在近期有机会拜访麻省理工大学,你就会看到这座建立在麻省工程研究中心草坪上的相当引人注目的迷你建筑。这不仅因为它的样子看起来有些奇怪,还因为这座总重超过300公斤,高度超过10米的建筑,居然会像稻草一样子随风飘动,不过虽然看起来有些摇摇欲坠的样子,但是别担心,它可绝对不会真的倒下来。
③如果你能仔细的观察这座建筑就会发现,除了传统的钢架结构,建筑中还有许多上下连通的管子,而这就是这项发明的关键。
④事实上传统的高大型建筑主要是以结构的强度来保证稳固的,但是相对风力以及地质运动这些强大的自然力来说,仅仅依靠钢筋水泥的强劲“骨骼”是不够的,这个小组的设计理念就是为建筑增加“肌肉”,这些管子就是抗风建筑的肌肉部分。
⑤研究人员将这种管子称作“空气促进器”,它实际上是一种能够随着压力而膨胀、收缩的空气弹簧。这些连接在钢架结构之间的气体弹簧,当强风吹击建筑的时候,就会被伸长,换句话说,这种装置能够微细的改变建筑物的整体长度。从而让建筑物在8英尺左右的范围内扭曲或者微微的变形,建筑倾斜的角度越大,空气弹簧的拉伸力就越大,而风力却因为不能保证水平作用在建筑的垂直面,而不能发挥全部的冲击力。
⑥这样建筑就不用直接的对抗强风的冲击力,而是能用较小的结构强度对抗更大的风力。相对的建筑耗费的结构成本也能在更加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大大降低。
⑦由于设计上的创新,这项建筑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设计大奖,不过要想让这种建筑投入实际的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项比赛的总评审之一的Ochsendorf说,“人体对于加速度的变化是相当敏感的,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还没办法让居住在这种大厦中的人完全感受不到这种扭曲的变化”,但是他也补充说,“不过对于一些高大的非居住用的地标性建筑,这项发明还是相当有用的。”
下面哪句话更适合填在第①段的空格处?请简述理由。
A.会在未来有效地解决高大建筑的抗风抗震问题。
B.可能会在未来有效地解决高大建筑的抗风抗震问题。
“迷你建筑”之所以相当引人注目,其原因是什么呢?请概括回答。(限15字以内)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
在“建筑中还有许多上下连通的管子”中“管子”实际上是指什么呢?它在建筑物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迷你建筑”在未来实际运用上将会有怎样的走向?请依据文中信息,合理推断,概括作答。

我们是一家人
秦文君
①我进中学时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
②当时,学校里有位姓毛的女生,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的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我最向往的。也许我叙说这一切时的表情刺痛了母亲的心,她怪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说,为何不让我试试呢?见母亲摇头,我很伤心,干脆饿了一顿以示抗议。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所以也硬下心肠,准备让我碰壁,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于是,母亲改变初衷,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我把母亲给我的钱分成30份,我想就不会挨饿了。
③刚开始那几天,我感觉好极了,买些面包、红肠独自吃着,进餐时还铺上餐巾,捧一本书,就像一个独立的女孩,心里充满那种自由的快乐。家人在饭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而且有了好菜,母亲也邀我去尝尝,但我一概婉拒。倒不是不领情,而是怕退一步,就会前功尽弃。
④这样自由自在地过了半个来月,我忽然发现自己与家人没什么关系了。过去大家总在饭桌上说说笑笑,现在,这些欢乐消失了。
⑤天气忽然冷下来,我患了感冒,头昏脑胀,牙还疼个没完,出了校门就奔回家。家人正在灯下聚首,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母亲并不知道我还饿着,只顾忙碌着。这时候,我的泪水掉了下来。我翻着书,把书竖起来挡住家人的视线,咬着牙,悄悄地吞食书包里那块隔夜的硬面包,心想: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
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我就断了炊,喝了点开水,一个上午饥肠辘辘。放学回家,推开房门,不由大吃一惊,母亲没去上班,正一碗一碗地往桌上端菜,家里香气四溢,仿佛要宴请什么贵宾。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置上放了一副筷子,示意我可以坐到桌边吃饭。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别饿坏了。”
⑦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想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⑧事后我才知道,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
⑨如今,我早已真正另立门户,可时常会走很远的路回到母亲身边,一家人围坐在灯下吃一顿饭。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⑩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母亲开始坚决不同意“分伙”,可后来为什么又改变初衷答应了呢?(3分)
第8段中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的快乐与第3段中“我”感受到的“快乐”有什么不同?(3分)
“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母亲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而是“悄悄”地递给“我”一个面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3分)
赏析第8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如沐浴在阳光下,松弛而又温暖。(3分)
读完本文,结合自己,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现代文阅读 (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题目。
穷人的风骨
马 德
(1)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2)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头看过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并不认识他。
(3)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角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太在意,只是想着让他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4)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便是厚厚的一沓一元、两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5)我问:少了多少呢?
(6)5元。家长有些难过,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怎么会少了呢?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7)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遗失在何处的 5元钱。
(8)在搭上自己的5元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时,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9)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点儿。
(10)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那位家长又找到我,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还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我这次给她悄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总觉得你肯定垫进去了5元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11)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执意要还钱。推让半天之后,家长突然生气了,一把将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了深秋的风里。
(12)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13)这个世界上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猛然跌倒。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第(8)段中“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品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找出关键词语,并揣摩其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这是她父亲捎来的。”
文中的父亲和老师确实让人感动,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学生,有这样的父亲和老师,你最想跟他说什么?(选取其中一个回答)

跟自己比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
阅读④⑤两节,说说为什么“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第⑥节写蒋勋先生演讲时提到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
【热帖】
楼主: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跟帖】
1楼: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2楼: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3楼:有一次,我妈说楼上的人家在看书,我说楼上的说了她在看电视。我妈说,人家就是怕你超过她所以骗你。
你的跟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