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战后)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远东及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与会国签订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公约,这个公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体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认为自由世界必须制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的这种“遏制政策”,几十年来始终是美国外交的准绳。它使美国扮演了“世界警察”的角色。……世界被分为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敌对的集团。
——【德】曼弗雷德·马伊《世界历史》
材料三 欧盟已经建立经济联盟,实行单一货币欧元,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巨大进展。……长期以来,日本总是对自己政治上的“侏儒”形象耿耿于怀。日本认为要实现大国梦,必须发挥“正常国家”的作用。……所以欧盟和日本被当然地称为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中的成员。
——《试论当代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发展均势》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国际新秩序”和“公约”分别是指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公约”对中国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欧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巨大进展”的途径。材料中日本的“大国梦”是指什么?(3分)
(4)据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却变为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为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新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图一:_______________;图二:________________;图三: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三大发明有何重大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读《隋朝大运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隋朝大运河的南北两至点和大运河的中心:
A:;
B:;
C:。
(2)写出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4年,邓小平曾对英国外交大臣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会见香港人士时说:“……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而不是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回答,为和平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2分)
(2)依据材料二,邓小平提出的这一伟大构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伟大构想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5分)
(3)材料三的两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哪两个地区回归祖国时政权交接场景?两个地区成功回归祖国,用实践证明了邓小平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同时也为我国现今解决哪一地区问题创造了条件? (3分)
(4)2013年是香港回归16周年,澳门回归14周年,结合这两个地区的发展现状,谈一谈你的感想。(2分)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1)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二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2分)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3分)
材料四 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1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2分)
(5)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2分)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出现了许多代表不同主张的的学术大师,他们的思想影响深远。
⑴请将下列名言前的代号与人物一一对应。(6 分)
A、“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①孟子_____②韩非子_____③庄子_____
⑵请分别写出他们所代表的思想派别。(6 分)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⑶学以致用。(3 分)
请同学们代表其中一家思想说一说对“破坏公物行为”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