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显风流,在分合中书写着厚重的历史篇章。
(1)请说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2)国共两党彼此放下恩怨,实现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请分别说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抗日的主战场。
(4)国共两次合作中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什么?
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一:近代屈辱外交篇材料一 1842年,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材料一中,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展示二:现代独立自主篇材料二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20世纪50年代,中国率先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举两例即可)
展示三:新时期改革开放篇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设立“经济特区”始于哪一年?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5)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经历了屈辱外交——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演变历程,对此你有何感想?
亚洲,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洲,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里,生活着42亿人,超过了全世界人口的60%。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请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洲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亚洲发展需要乘势而上,转型升级,发展仍是头等大事。……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
——习近平在2013博螯论坛演讲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今亚洲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材料二 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发言人2013年3月5日发表声明宣布,朝鲜将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朝鲜人民军将全面停止朝鲜人民军板门店代表部的活动,决定朝鲜人民军处于进入全面对抗战的准备状态。
——摘自人民网
(2)材料二中朝鲜“不承认”的“停战协定”与哪次战争有关?
材料三 朝中社9日援引声明内容报道,由于美国和韩国的敌视举动和战争挑衅活动,朝鲜半岛局势正滑向一场“热核战争”。
——摘自朝中社
(3)“冷战”期间,曾发生过一件类似材料三中的“热核战争”,把世界推向核战争边缘。请写出事件的名称。
材料四 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已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习近平在2013博鳌论坛演讲
(4)近代史上,曾经有一个法西斯国家“为一己之私”搞乱了半个亚洲,请写出这个国家的名称。
(5)针对朝鲜半岛目前的紧张局势,综合以上材料回答,如何维持亚洲的和平与安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佛1928年竞选总统时曾说:“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预言“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华尔街日报》在庆祝胡佛就职时说:“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商业打成一片。”由于美国正处于空前的“柯立芝繁荣”,加上共和党人占据着国会的多数,胡佛是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入住白宫的。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影响,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促使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的旧时代,逐步过渡到一个两极的新时代。
材料三 冷战结束,以意识形态斗争为主要特征的两极对峙格局解体,大国关系和世界秩序发生重大变化。重构世界秩序成为国际社会实践和国际政治研究的重大课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繁荣”时期,出现的原因是哪个政治格局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依据材料二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主要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哪次国际会议确立的?二战后成立的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是什么?
(3)材料三中“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出现了两大突出变化,这些变化在世界经济、政治方面突出地表现为哪两大趋势?
往往某一重大事件能改变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
材料二 1405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多人,乘坐二百多艘海船,第一次出使西洋。庞大的船队驶离刘家港,出长江口南下。到1433年郑和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材料三……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凿空”的历史意义有哪些?地图中A处是此线路的出发点,它是当时的哪个城市?
(2)据材料二回答,郑和下西洋向当时的世界昭示了什么?观察材料二地图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可到达什么地方?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世界出现了怎样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根据图片和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凡尔登战役战壕的枯骨图二:不平衡的跷跷板
材料: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1)图一中的战役出现在哪一次战争过程中?战后的世界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材料中赫鲁晓夫的话反映了当时出现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种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
(3)请指出上图“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了当今世界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格局?
(4)综合以上内容,你认为导致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中国应怎样做才能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