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频率为50 Hz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选定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记数点。测得:x1=1.40cm,x2=1.90cm, x3=2.38cm,x4=2.88cm,x5=3.39cm,x6=3.87cm。
(1)在计时器打出点4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4= cm/s,加速度a = cm/s2。
(2)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1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用如图1所示电路测定一节蓄电池(电动势约为2V)的电动势和内阻.蓄电池的内阻非常小,为防止滑动变阻器电阻过小时因电流过大而损坏器材,电路中用了一个保护电阻R0.除蓄电池、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外,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
A.电流表(量程0.6A、内阻约0.5Ω)
B.电流表(量程3A、内阻约0.1Ω)
C.电压表(量程3V,内阻约3kΩ)
D.电压表(量程15V,内阻约15kΩ)
E.保护电阻甲(阻值1Ω、额定功率5W)
F.保护电阻乙(阻值10Ω、额定功率10W)
G.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Ω、额定电流2A)
H.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200Ω、额定电流1A)
(1)在实验中,电流表选 ,电压表选 ,定值电阻选 ,滑动变阻器选 .(填序号).
(2)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实物图(如图2).
(3)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得出E= ,r= .(用I1、I2、U1、U2表示).
在“探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某同学在纸带上共选择7个计数点A、B、C、D、E、F、G,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
(1)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是 s
(2)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vB= m/s,(要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计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a= m/s2(要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是一种 的科学思想方法,根据测量结果在白纸上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其中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F′方向是AO的沿长线.则图中的 (填:F或F′,下同)是F1和F2合力的理论值; 是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在这个实验中,每次都要把橡皮条拉到同一位置O点的目的是 .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
①请将以下步骤的代号按合理顺序填写在横线上 .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
C.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 |
D.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
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F.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两三次.
②某次实验中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图中前几个点模糊,因此从A点开始每打5个点取1个计数点,已知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是50Hz,则小车通过D点时的速度是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研究小车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图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将小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穿过限位孔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用字母填写)
②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s
③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5= .
④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
(2)图(c)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①若已知电源频率为50Hz,则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 s.
②A、B、C、D是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四个点,每两个相邻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s= cm,C点对应的速度是 m/s.纸带的加速度是 m/s2(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