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然只是存现于具体事务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家所制定历史与社会之典范之“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2)根据所学知识,以王夫之同时代的思想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明代中期思想家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的主要看法。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公元前七一五年(周桓王五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相互交换祊、许二地,天子也只好默许;公元前七一二年(周桓王八年),王室取田于郑,还得用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条件。至于大小奴隶主贵族,从天子到大夫,相互间为了一田一邑引起纠纷的事更是屡见不鲜。公元前五零八年(周简王六年),晋大夫卻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双方各不相让,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卻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他自己的“故地”,天子派去的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才取得了晋侯的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
请思考:上述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摘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颁发诏令,实行均田;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被轮种。桑田为农业田,不须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后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销应受份额。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露田与桑田的不同之处。
(3)北魏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为什么还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
在古代农业的耕作方法上,牛耕的发明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社会生产领域,铁农具逐渐普遍起来。铁农具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这时候牛耕也进一步推广了。当时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说明用牛耕田在那时已经是人们所习见的事情了。
请思考:牛耕的发明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主要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请回答:
(1)这种生产方式是怎样形成的?
(2)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你怎样认识这种生产方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竞争对手”。
材料二“中国第一,俄罗斯第二”。
材料三“不能把中国摆在核心位置”。
材料四曾在2001年的美国对台军售计划中,虽然“宙斯盾”级军舰不在稍售之列,但依然决定出售给台湾4艘“基德”级军舰、8艘常规动力潜艇、12架P3C反潜侦察机以及自动助推的‘‘骑士”火炮系统、MK一一5 3扫雷直升机、AAV7A1两栖进攻型装甲车、MK48型鱼雷、“复仇者”地对空导弹系统等等。
——《中美关系·小布什对华政策理念》
请回答:
(1)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同签署什么文件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其对世界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2)分析上述材料,分别概述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对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的态度,并分别分析其历史原因。
(3)请结合(1)(2)两问题,谈谈在当今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中我国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