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人副天数》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 A.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
| C.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 D.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
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
| C.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
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十六年,洋纱进口量增长20.6倍,而洋布只增长27%。在甲午战争以后,手工织布业一度还有较大的发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农村手织业者利用价格低廉的洋纱织成土布,降低了成本且增强了土布的竞争能力 |
| B.洋布的劳动生产率低于洋纱的劳动生产率,洋纱的竞争能力远比洋布大 |
| 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未被破坏 |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 A.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 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百姓 | D.大量使用机器使工人失业 |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
| 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
| 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
| 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皆本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 B.生产能力 | C.社会制度 | D.劳动力短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