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
| B.呈现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姿态 |
|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
|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
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赞颂的人物可能是( )
| A.孔子 | B.孟子 |
| C.董仲舒 | D.老子 |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伤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
|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
|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
|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
|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
| A.“春秋大一统” |
| 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
| C.“仁政” |
| D.“三纲五常” |
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 A.儒家思想 | B.道家思想 |
| C.墨家思想 | D.法家思想 |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 A.因材施教 | B.有教无类 |
| C.学而不思则罔 | D.知之为知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