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尝出游,遇一老人,须眉皓白,谓之曰:“我年八十,观士多矣,未有如卿者。必为台牧,卿□勉之。”九岁,从师季业,略观大旨而已,不寻章句。或谓之曰:“学不精勤,不如不学。”贤曰:“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至如忠孝之道,实铭之于心。”问者惭服。年十四,遭父丧,抚训诸弟,友爱甚笃。
大统二年,州民豆卢狼害都督大野树儿①等,据州城反。贤□招集豪杰与之谋曰:“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其势虽盛,其志已骄。然其政令莫施,唯以残剥为业。夫以羁旅之贼,而驭乌合之众,势自离解。今若从中击之,贼必丧胆。如吾计者,指日取之。”众皆从焉。贤乃率敢死士三百人,分为两道,乘夜鼓噪而出。群贼大惊,一战而败。狼乃斩关遁走。贤轻与三骑追斩之。迁原州长史,寻行原州事。
八年,授原州刺史。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抚导乡里,甚得民和。十二年,随独孤信征凉州,平之。又抚慰张掖等五郡而还。俄而茹茹围逼州城,剽掠居民,驱拥畜牧。贤欲出战,大都督王德犹豫未决。贤固请,德乃从之。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贤因率骑士追击,斩二百余级,捕虏百余人,获驼马牛羊二万头,财物不可胜计。所掠之人,还得安堵。加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②,以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五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虏遂震慑,不敢犯塞。饿废洗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
高祖思贤旧恩,征拜大将军。天和四年三月,卒于京师,时年六十八。高祖亲临,哀动左右。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泾原秦等十州诸军事、原州刺史。谥曰桓。
(选自《周书·列传·卷二十五》,有删节)
【注】①大野树儿:人名。大野(dà yě),后魏赐谢总为大野氏。②斥候:侦察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师受业,略观大旨而已受:通“授”,教授 |
B.贼起仓卒,便诛二将卒:通“猝”,仓促 |
C.贤虽少从戎旅,而颇闲政事闲:熟悉 |
D.高祖亲临,哀动左右动:感动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必为台牧,卿□勉之
②贤□招集豪杰与之谋曰
③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
A.①且②乃③之 | B.①其②因③之 |
C.①且②因③焉 | D.①其②乃③焉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B.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人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C.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D.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贤自小就有志向节操,在他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担负起了抚养教育弟弟的责任,彼此十分友爱。 |
B.对于都督大野树儿杀害州民豆卢狼、据城作乱一事,李贤认为谋划得当,就可以诛杀为首的将领,平定叛乱。 |
C.李贤在跟随独孤信平定凉州后,又安抚了张掖等五郡,不久,又带兵击退了抢劫百姓的茹茹族,百姓得以安居。 |
D.李贤在河州担任总管期间,积极备战,打得羌族、浑族害怕不敢进犯,从而境内太平。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各有志,贤岂能强学待问,领徒授业耶!唯当粗闻教义,补己不足。
(2)贤固请,德乃从之。贤勒兵将出,贼密知之,乃引军退。
(3)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备寇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倪司城诗序
刘大魁
余友倪君司城非今世之所谓诗人也。其试童子,尝冠于童子矣,其在太学,尝冠于太学诸生矣;其应乡试而出,太仓王相国使人亟求其草稿观之。然则司城之于举进士可操券取也,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雍正之初,尝为中书而使蜀矣,其后为洋与南郑二县令,前后十六年,其德泽加于百姓。大臣尝有荐其才可知一郡及为藩臬之副使者,而卒老于县令不得调。信乎,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
司城于书无所不读,而尤详于圣人之经,,必究极其根源乃止。其齿长于余十有余岁,而与余同学为古文。余问出文相质,司城虽心以为善,而未尝有面谀之言,其刻求于一字一句之间,如酷吏之治狱,必不稍留余地。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然司城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余亦不以其刻求而自讳其疵额④也,苟有作必出使视之。其后每相见则每至于争;而一日不见,则又未尝不相思。盖古之所谓益友者如此,而余特幸与之为友也。
司城抱负奇伟,不得见于世,则往往为歌诗以自娱。其壮年周游黔蜀,崎岖万里,其诗尤雄放,穷极文章之变;虽其他稍涉平易者,而语必雅健,能不失诗人意旨。时人不能尽知,更千百世后必 有能知之者。
余虽与司城同乡里,其久相聚处,乃反在异地。司城既家居,不相见者常至五六年。岁庚午,司城一至京师,余与相聚才数日,怅然剐去,忽忽阅四岁。今春,余将之武昌,道过司城。司城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其平时飞动之意,犹不能无。然而司城年已七十矣。
司城所为诗仅千有余篇,其锓板管以行世,用白金无过百两,而家贫力未能及,余将与四方友人共谋之,而未知其何如。虽然,司城之诗藏于家,其光怪已自发见不可是擒③;虽其行世,岂能加毫末于司城哉!然则,锓板与否存乎人,而司城固不可问矣。
(选自《刘大椭集》)
注:①疵颖(lèi ):缺点。②锓(qīn)板:雕板刻书。③拚( yǎn):通“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卒不获一售以终其身售:考中 |
B.余间出文相质间:问或 |
C.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假:借助 |
D.而司城固不可问矣固:本来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明倪司城是“古之所谓益友者”的一项是(3分)( )
①而与余同学为古文②而未尝有面谀之言
③如酷吏之治狱④苟有作必出使视之
⑤不以余之争而稍为宽假⑥出酒肴共酌,意气慷慨
A.①③⑥ 8.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倪司城少年成名,而仕途艰难。雍正初年曾经担任过中书并且出使过四川,又治理过洋县和南郑县,最后在县令的位置上退职归乡。
B.倪司城壮年遍游黔蜀一带,路途崎岖,行程万里。他的诗风之所以雄奇奔放,既因为诗中寄寓壮志未酬的感慨,也与这段经历有关。
c.倪司城辞官后回到家乡。作者前往武昌时顺路探望,见到他年已七十,依然意气慷慨激昂,平时奋发奔放的气概,还隐约可以见到。
D.倪司城晚年一贫如洗,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诗文刻印流传。作者准备和各地朋友一同努力,但是不知能否成功,隐约流露惆怅忧伤。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穷达悬于天,而非人力之所能为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少盛气不自抑,或与之辨争,至于喧哄。(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怅然别去,忽忽阅四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日:“盗可除乎?”对日:“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日:“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都是像酒杯一样的容器。
②臧武仲句: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
B.为盗乃甚逸也逸:快活 |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素:向来 |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相同,一样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欲出也其信然邪?其梦邪? |
B.使窃财者刑求人可使报秦者 |
C.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D.然后可教以礼义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都不能杜绝盗贼产生的土壤。 |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
D.![]()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5分)
译文:
(2)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5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凌策字子奇,宣州泾人。世给事州县。策幼孤,独厉志好学,宗族初不加礼,因决意渡江,与姚铉同学于庐州。雍熙二年举进士,起家广安军判官。改西川节度推官,以强干闻。淳化三年,就命为签书两使判官。后拜定州通判。李顺之乱,川陕选官多惮行,策自陈三莅蜀境,谙其民俗,即命知蜀州。还朝,命为广南西路转运使。又入为户部判官。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诏策规制之,策请陆运至南安,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广、英路自吉河趣板步二百里,当盛夏时瘴起,行旅死者十八九。策请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人以为便。
后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以策领淮南东路安抚使。进秩司封。时洪州水,知州李玄病,上与宰相历选朝士,将徙策代之。上曰:“南昌水潦艰殆,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王旦言:“策莅事和平,可寄方面,望即以江南转运使授之。”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人甚便之。五年,召拜右谏议大夫、知益州。初,策登第,梦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时以为异。策勤吏职,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九年,自蜀代还。真宗尝对王旦言:“策有才用,治蜀敏而有断。”旦曰:“策性淳质和,临事强济。”上深然之。是秋,拜给事中、权御史中丞。时榷茶之法[注]弊甚,策与翰林学士李迪、知杂御史吕夷简同议经制,稍宽其旧。明年疾甚,不能朝谒,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榷茶之法:茶叶专卖法。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江、淮岁俭,颇有盗贼俭:歉收 |
B.策请纵民贩市,官责其算责:责问 |
C.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治:治理得好 |
D.累遣中使挟医存问,赐名药存:看望,问候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凌策处事与人为便的一组是()
①泛舟而北,止役卒八百,大省转送之费 ②由英州大源洞伐山开道,直抵曲江
③长吏当便宜从事,不必禀于外计也④纵民贩市,官责其算
⑤处事精审,所至有治迹⑥同议经制,稍宽其旧
A.①②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策幼年丧父,独自奋发学习,后来渡江和姚铉一起在庐州求学。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次任职为广安军判官。不久改任西川节度推官,以能力强闻名。 |
B.洪州发生水灾时,知州李玄病重,皇上准备调凌策接任,并认为南昌常年水患严重,地方长官应该节俭行事。宰相王旦认为凌策去洪州就能使事情缓和。 |
C.起初,凌策刚刚考中进士时,梦见有人把六枚印放在剑上送给他,他后来到剑外任职总共六次,当时的人们都感到惊奇。 |
D.由于凌策在蜀地工作勤奋,处事精审,深得皇帝赏识,任命凌策为给事中、代理御史中丞,在此期间他和几位大臣又共同改革了茶叶专卖之法。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岭南输香药,涂邮置卒万人,负担抵京师,以烦役为患。
译文:
(2)饶州产金,尝禁商阴市鬻,或有论告,逮系满狱。(5分)
译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信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关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与“不及以闻”中的“闻”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闻信亡 |
B.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 |
C.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选出与“上不我用”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 B.上未之奇也 |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D.十年不收于国 |
萧何追韩信的原因是()
A.韩信,国士无双。 | B.信为治粟都尉。 |
C.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 D.信数与何语,何奇之。 |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坐法当斩坐:犯罪 |
B.信与萧何语,何奇之奇:认为奇特 |
C.王必欲长王关中,无所事信事:事情 |
D.顾王策安所决耳顾:只是 |
翻译下列句子。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2)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
(3)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③,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庭籓溷皆著笔纸著:放置,安放 | B.思造而示之造:拜访,探访 |
C.世咸贵远而贱近显贵,地位高 | D.专意典籍意:放在心上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 |
B.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至若此赋,拟议数家若属皆且为所虏 |
D.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②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学习,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
B.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
C.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
D.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2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将下列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分)
(4)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