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所 贵 乎 朝 廷 清 明 而 天 下 治 平 者 ,何 也? 天 下 不 诉 而 无 冤 不 谒 而 得 其 所 欲 此 尧 舜 之 盛 也 其 次 不 能 无 诉 诉 而 必 见 察 不 能 无 谒 谒 而 必 见 省 使 远 方 之 贱 吏 不 知 朝 廷 之 高 一 介 之 小 民 不 识 官 府 之 难 而 后 天 下 治。
——苏轼《决壅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金 实
守令之誉,出于私爱狎昵者[1],固不足信;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宜若可信矣,然君子好扬人之善而讳称人之恶,故犹有不足征者。然则如之何而可?亦惟闾阎之细民,田野之鄙夫,穷乡蔀[2]屋之妇人小子,心不留毁誉,言不知触讳,感悦而归之,斯可信矣。此古之观风者所以采民谣而识循吏,知教化,用是道也。
余友王韦庵,永乐中为深泽令,在县且二十余年,示民以教化,字之如子,民实爱戴之如父母。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民驱牛车二百辆代之役,弥月而竟,迎令还治,歌舞填道。又尝疾遘几危,民徬徨奔走,以香燃膊祷于神,谒医救疗之,无不至。疾间[3],则刲羊豕[4],巷歌醉饱以自庆。其得民若此类者不可殚纪[5]。去县之日,民摭[6]其善政为歌谣,言虽不能成章而意以独至。后为东朝官,营居室于长安西门,其民有不远数百里,操畚锸[7]负砖瓦来趋其事者数十人,不浃[8]旬而成。此余所目见者也。
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劬[9]力于民隐,如居深泽时。细民悦而归人,亦如深泽之民。每由公事至旁郡,求直者累累然相属于道,至拥其舟不得行。余适与君邂逅于檇[10]李,又尝目见之。若是以观,君之所为,其得誉于人,非惟不出于私爱狎昵者之中,而见称于贤士大夫之文章,亦非过情矣。直不知视古之循良又何如邪?
内艰[11]服除,来朝京师。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我国家太平六七十年,内外军政虽有成法,然历年既久,消长不齐,中间牵合填补,宁无蔽欺纷纠之弊?皇上所以究心于此,分遣大臣巡行四方清理之,正欲辨别其是非真伪,以为取舍,庶使军之部伍有稽,而民之版图不乱,其法甚良而密,而职方实莅其事。三二年间,枉抑赴诉者听理于司马门,经时历岁,有不得命而不免于饥冻死亡者矣。今大司马既委君以此任,君当为知己者用,则将忘己之利害,以别白其是非,使枉者直,抑者伸,无告者依依有所赖,亦如深泽、松江之民,则君之才之德,为大臣之所荐闻,为天子之所举用,可无负矣,岂不毅然大丈夫哉!慎毋致人曰:“功名不及于居守令时。”则甚不可也。
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君名源,字启泽,漳之龙岩人。登甲申进士第,博学善属,韦庵其别号云。
(1)狎昵:亲昵。(2)蔀(bǒu)屋:用草席盖顶的房屋。指穷人所住的房屋。(3)疾间:疾病痊愈。(4)刲(kuī):宰杀。(5)殚纪:尽记。(6)摭(zhí):拾取,收集。(7)锸(chā):铁锹。(8)浃(jiā):满。(9)劬(qú):勤劳。民隐:人民的痛苦。(10)檇(zuì)李:古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11)内艰:指母丧。服除:服丧期满后除去丧服。(12)僚寀(cài):同僚。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之如子字:养育 |
B.庶使军之部伍有稽庶:希望 |
C.不浃旬而成旬:十五天 |
D.博学善属文属:连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于贤士大夫之称许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B.在县且二十余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C.细民悦而归之泉涓涓而始流 |
D.君之才德为大臣之所荐闻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
B.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
C.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
D.太学生陈[王献]君/之姻友也/以郡人之意/来征言余/辱与君有撩寀之好/故因[王献]之请而致忠告焉。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尝坐擅发官廪赈民,逮于理,得输役以赎。
(2)及出为松江同知,首奏免逋租数十万,理冤狱,活无辜民以千数。
(3) 大司马王公素知其贤,言于上,以为职方郎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耶?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
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⑤。”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非与:难道不是吗?②一以贯这之:意思是做人坚守一个根本的原则。
③率:行走。④稼:种庄稼。穑:收庄稼。 ⑤宰:家臣,总管。对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救陈,军于城父军: 驻扎 |
B.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用事:当权 |
C.君子亦有穷乎穷: 困厄 |
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 痛苦 |
下列各组加下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
C.赐,而志不远矣某所,而母立于兹 |
D.人之不我信也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且孔子又是贤人,因而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已不利,就共同调发役徒把孔子围困在野外。 |
B.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
C.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
D.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对孔子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并许诺将来让颜回拥有许多财产,自己愿给他当管家。 |
翻译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每题5分)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1)-(2)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1)选择上面语段中的词填空。
战国时期各国间存在“王道”和“霸道”两种政治观,孟子反对 的“霸道”,主张 的“王道”,认为通过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实现“王道”这一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2)结合上面语段,分析下面的选段,谈谈你对孟子的“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的观点的理解。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朱熹
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振,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绍熙四年,今教授临邛常君滩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劝,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惟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度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且致其诸生之意,曰:“愿有以教之也。”
予惟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也。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
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禄利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既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加于此哉。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本文选自《才子的散文》,有删改)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学者竞劝,始知常君之为吾师。劝:劝告,劝说。 |
B.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逮:逮捕、捕捉。 |
C.以钓声名、干禄利而已。干:追求,求取。 |
D.予虽有言,又何以加于此哉。加:追加,加倍。 |
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都符合朱熹“学之有本”的治学观点的一组是
①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②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③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④记诵训诂文词⑤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⑥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州州学的学风,本是东南一带最为浓郁的。但近年来,因为教育培养不得法,不知本末,导致风俗衰弱,读书人也无法振作,德高年长的人对此忧心忡忡。 |
B.朱熹认为,彰明品德,自成新民,并力求做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治学的根本。“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学习也就变成了追求名誉、禄利的工具而已。 |
C.常滩孙来到福州,先开示以古人的教学之意,然后为学生“宁其居”、“严其防”、“严其法”,并为他们储书建阁,等等举措,符合朱熹“本末有序”的观点。 |
D.朱熹的观点有些未免失于偏颇。比如,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朱熹却认为天下的书越多,道理就越昏昧不清,这是书的罪过。这一观点就值得批判。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
(2)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
阅读《项羽之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每题2分,共8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 | B.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D.项王则夜起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 D.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