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  庞进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
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D.《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B.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D.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C.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香椿芽
①我爱吃香椿,尤其爱吃头茬香椿芽,从小就爱这一口,像极了我的母亲。
②在我家那幢百年老宅子里,紧靠院西墙,曾经有两棵大树,一棵是梧桐树,另一棵便是香椿树。打我记事起,这两棵树就有。记得那时,每到三四月份,春暖花开时节,香椿发芽了,母亲便要我爬上树采摘香椿芽。我负责爬树,母亲在下边托着我的屁股。等采摘下来,母亲会马上将香椿芽洗净,切碎,做香喷喷的黄绿相间的香椿芽炒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一盘菜。我爱吃,母亲更爱吃。一盘菜,我和母亲两人包了。好在我父亲、弟弟不太喜欢吃,否则有热闹看了。
③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大哥翻修房子嫌这棵香椿树碍事,便把它和那棵梧桐树一块砍伐了。母亲曾为了保住这棵香椿树和父亲吵了一架,但树还是被砍了,后来做成了檩棒和门框。那些日子,母亲的脾气很坏。经常望着空荡荡的西墙根发呆。我知道,母亲又想那棵香椿树了。当然这一切父亲早就看在眼里。第二年开春,父亲就从集市上买来三棵香椿苗,栽在了西墙根。当年,虽然只收获了几片香椿芽,可我和母亲依然很高兴,因为毕竟又吃到了香椿炒鸡蛋,尽管只是一小盘,而且鸡蛋明显多于香椿芽。
④一年过去,香椿树长高了,我家饭桌上那盘香椿芽明显多于前一年。第三年,香椿长势更加旺盛,香椿芽嫩红一片,可把我和母亲乐坏了。那年春天,我和母亲每人扒了一大盘香椿芽炒鸡蛋。之后,我出村上初中、高中,每年春天,香椿发芽的时候,母亲都会将第一茬香椿采了,给我做香椿芽炒鸡蛋。那时母亲常用罐头瓶装了,送饭的时候当咸菜送来,一开瓶,那个香啊。是任何文字都难以描述的。只一顿饭工夫,就被同宿舍的同学一扫而空。
⑤考上大学后,每年春季开学,香椿还没发芽,我便没有机会吃到新鲜香椿芽炒鸡蛋了。母亲便把头茬香椿晒干,打包给我邮来。如此,虽在异乡,我便也能年年吃到头茬香椿芽了。大学毕业后我在家乡的一个小城找到了工作,又借贷买了房子成了家。我住的房子在小区的四楼,出门进门到处都是水泥做成的方格房和硬梆梆的水泥地,终年闻不到多少泥土的气息。那些年,每年开春,母亲都会坐两小时的客车,挎一个大包袱,给我送头茬香椿芽。每次母亲来,我都要炒一盘鸡蛋炒香椿芽招待她老人家。可母亲却一口不吃,说在家早吃过了,吃腻了。一大盘蛋炒香椿眨眼就被我席卷一空。打着饱嗝,吐着香椿气,那个惬意劲真是难以名状,通体是那么舒坦!那一刻,我觉得蛋炒香椿是人世间最好的美味。
⑥这样过了十年,母亲年年给我送香椿芽,我也就年年都能吃到美味的蛋炒香椿芽。看着母亲每年来回奔波为我送香椿,我心里就隐隐作痛。我常想,要是哪一天有一小块土地,最好在院子里有一块小菜园,我一定栽上几棵香椿树,这样既能年年吃到鲜嫩的香椿芽,又能免除母亲送香椿的劳累之苦。没想到,这个愿望居然在两年前实现了。因为单位变动,我卖掉了原来的房子,换了更大的。新房子在一楼,且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我便在院子的东墙根栽了一棵胳膊粗的香椿树。第二年开春,香椿树便长满了鲜嫩的香椿芽。采香椿芽那天,母亲和姐姐来了,送来了一大包袱香椿芽。这是我搬到新家后母亲第一次到我家来。当母亲看到院子里那棵长势蓬勃、枝繁叶茂的香椿树,看到树上鲜嫩的新芽时,母亲的眼里闪过一丝惊讶和失落。
⑦吃饭的时候,桌上摆了满满一盘的鸡蛋炒香椿芽。我劝母亲多吃点。这一次,出乎我的意料,破天荒没听到那句母亲说了十多年的“我吃过了”。她很高兴地夹了一筷子,美美地吃起来,一筷子又一筷子,居然吃了小半盘。这让我很惊讶。母亲要回去了,老人家又看了一眼院子东墙下那棵香椿树。我对母亲说,娘,我这儿有香椿树了,以后就别送了。母亲眼里再次闪过一丝失落。
⑧几天后,姐姐打电话过来,说娘这几天心情很不好。姐姐说,你不知道,娘这十几年从没舍得吃过一根头茬香椿芽。给你送香椿是她这些年最高兴的事,也是她在邻居们面前唯一可以显摆一下的事了……姐姐还在电话那头说着,我的眼睛早已模糊了……
⑨过了几天,我专门回了趟老家告诉母亲,那棵香椿树砍了,因为邻居对这种气味过敏,有意见。母亲听了脸上闪过一丝欣喜,说砍了就砍了,砍了好。我故意说,树砍了,只怕吃不到香椿了。“你忘了,咱家不是有吗?明年我还给你送香椿芽。”母亲说话的声音明显高了许多。我偷偷笑了。刹那间,我清晰地闻到了一股浓烈扑鼻的香椿芽香……
(选自《微型小说》,作者厉剑童)

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6分)

看到我院子里香椿树上鲜嫩的新芽时,母亲眼里为什么会闪过一丝惊讶和失落?(5分)

小说多次提到香椿芽,请结合文本说说香椿芽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寻常生活。其实,在平凡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尽相同的“香椿芽”。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心中的“香椿芽”。(不少于80字)(8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操墓考古发布何以引来众声喧哗
胡印斌
2009岁末曹操大墓的考古发现,颇有些“惊世”、“惊诧”、“惊魂”的意味。距今1800年的曹操,再度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将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公众一并裹挟了去。专程进京宣布发现曹操墓的河南专家,面对别的专家质疑时言之凿凿:曹操墓也是经过专家多次论证的!严肃的考古成果发布,不期然掀起大波澜,着实让河南方面有些手脚忙乱。河南省有关部门连忙组织文物专家集中答疑释惑,试图将口水仗平息在2009年,然而事件的走向已不可控。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疑问,大概不会因为专家措辞简练的几条意见而消失。
按照以往习惯,河南省文物部门发布曹操高陵考古成果,并不存在资格问题。而且,此番发布还是国家文物局出面邀请河南省文物局专家进京发布的。然而,网络社会似乎并不习惯这样的权威宣布,越是刻意强调权威,越会吸引来质疑的“板砖”:凭什么如此肯定地确认这个汉墓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哪个墓呢?而河南省的文物专家在回应网络和公众质疑时完全缺乏耐心,动辄就是“完全可以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这种认定是科学、严谨的”。这样不容置疑的表述,这样省略过程直陈结果的回应方式,表现出来的与其说是一种学术底气,不如说是在与公众赌气。
公众当然缺乏考古专家的专业知识、田野经验和推断能力。但凡重大的考古行动,往往也正是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的绝好契机。当年北京老山汉墓的发掘虽然在文物上收获寥寥,但公众通过媒体既全程参与了发掘过程,也分享了考古的乐趣,焉知没有收获?类似的例子还有法门寺地宫考古、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发掘等等。而河南安阳曹操高陵的发布却显得十分突兀,惊喜太过巨大,反而成了惊疑。
再有,文物考古以有限测无限、循明晰探幽暗,还是应该保存几分审慎的。话不好说得太满,陕西华南虎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先例,政府急切地发布激动人心的消息之后很快就陷入左支右绌的尴尬之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表示,“在依据墓葬的地点和时代特征,把曹操作为一个人选作为这个墓的主人推测,这是说得通的。”又是“推测”,又是“一个人选”,在这样“差不多”的确认之下,曹操墓越来越像一个传说。
至于安阳新发掘的大墓是不是曹操墓,既然大墓的后续研究还要持续很长时间,不妨先存疑。学术研究既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当然,也可能总有一些人、一些力量不希望沉寂千年的曹操墓继续“存疑”下去。这些年来,地方上每每出现类似“曹操墓”的乱象。据说,河南正准备将曹操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无妨,像这样规模的汉魏大墓,即便墓主不是曹操,其文物考古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下列不属于“众声喧哗”的一项是()

A.有关曹操墓发掘的事件,可谓夺人眼目,颇让人“惊诧”、“惊魂”,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漩涡,裹挟着政府、学界及社会公众。
B.针对社会公众与专家学者的质疑,进京宣布发现曹操的河南专家武断地宣称曹操墓的有关结论,更引发争议。
C.由于大墓的后续研究要持续很长时间,因此河南安阳新发掘的大墓是否为曹操墓不妨先存疑。毕竟,学术研究既要“大胆假设”,更要“小心求证”。
D.本来严肃的考古成果发布,竟然引发众声喧哗,并掀起舆论大波澜,网民乃至社会公众的疑问大概不会因为专家措辞简练的几条意见而消失。


下列有关“曹操墓”考古发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有关曹操墓的考古发现引发各界质疑,而河南更是派出考古专家进京发布发现曹操墓,且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B.应国家文物局邀请,河南考古专家进京发布曹操高陵考古成果,程序合法,但因网络社会拒绝权威发布而引发更大争论。
C.网民质疑的是:凭什么如此肯定这个汉墓就是曹操墓而不是别的哪个墓呢?河南文物专家在回应网民的质疑时则严重缺乏耐心。
D.公众虽缺乏考古专家的专业知识、田野经验和推断能力,但曹操墓这一重大考古成果的发布,应是有关部门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知识的最佳机遇。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墓考古发布引发“口水仗”的原因不仅是本身让人“惊诧”“惊魂”,而且是河南文物专家对待外界强烈质疑的强硬态度。
B.河南组织文物专家集中答疑解惑无可厚非,但其对网民质疑缺乏耐心,省略过程直陈结果的回应方式无疑是在与公众赌气。
C.河南文物专家认为,公众缺乏文物考古专业知识,其质疑水平不高,犹如北京老山汉墓的发掘一样,公众虽全程参与发掘过程,却无所收获。
D.由于某些人或某些力量不希望沉寂千年的曹操墓继续“存疑”下去,故类似“曹操墓”的乱象不绝。

( 16分)
忍受快乐
毕淑敏
这个提法,好像有点不伦不类。快乐啊,好事么,干吗还要用忍受这个词?
习惯里,忍受通常是和痛苦、饥寒交迫、水深火热联系在一起的。忍受是什么呢?是一种咬紧嘴唇苦苦坚持的窘迫,是一种打碎牙齿和血吞下的痛楚,是一种狭路相逢听天由命的无奈。如果是忍受灾害,似乎顺理成章。忍受快乐,岂不大谬?天下会有这种人?
环顾四周,其实不敢面对快乐的人比比皆是。最具特征的表现是:对快乐视而不见。在这些人的心底,始终有一股冷硬的声音在回响——你不配拥有……这是过眼烟云……好景终将飘逝……些刻是幻觉……人生绝非如此……我们姑且称这种心绪为——快乐焦虑症。
这奇怪的病症是怎样罹患的?
许多年前,我从雪域西藏回北京探家,在车轮上度过了二十天时光。最终到家,结束颠沛流离之后,很有几天的时间,我无法适应凝然不动的大地。当我的双脚结结实实地踩在土地上的时候,感觉怪诞和恐慌。我焦灼不安地认为,只有那种不断晃动和起伏的颠簸,才是正常的。
你看,经历就是这么轻易地塑造一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当我们与快乐隔绝太久,当我们在凄苦中沉溺太深的时候,我们往住在快乐面前一派茫然。这种陌生的感觉,本能地令我们拒绝和抵抗。
常常有人振振有词地说,我不接受快乐,是因为我不想太顺利了。那样必有灾祸。
此为不善于享受快乐的经典论调之一。快乐就是快乐,它并不是灾祸的近亲,和灾祸没有什么血缘的关系。快乐并不是和冲昏头脑想入非非必然相连。灾祸的发生自有它的轨迹,和快乐分属不同的子目录。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乐极生悲。我相信世上一定有这种偶合,在快乐之后,紧跟着就降临了灾难。但我要说,那并不是快乐引来的厄运,而是灾难发展到了浮出海面的阶段。灾难的力量在许多因素的孕育下,自身已然强大。
许多人缺乏忍受快乐的容量,怕自己因为享受了快乐,而触怒了什么神秘的力量,怕受到天谴,怕因为快乐而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人是有权快乐的。甚至可以说,人就是为了享受心灵的快乐,才努力和奋斗的,如果这一切只是为了增加苦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为此奋斗不息?
不要以为快乐是自私的,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播种快乐的种子。我们把快乐传染给周围的人,我们善待周围的世界,这又怎么能说快乐是自私的呢?
当我们不接纳快乐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不尊重自己,不相信自己,不给自己留下美好驰骋和精神升腾的空间。
对于快乐,如同对待一片丰美的草地,不要忍受,要享受。享受快乐,就是享受人生。快乐是我们人生得以有所附丽的红枫叶。快乐是羁绊生命之旅的坚韧缰绳。当快乐袭来的时候,让我们欢叫,让我们低吟,让我们用灵魂的相机摄下这些瞬间,让我们含着微笑分餐它悠远的香气吧!
忍受快乐,是一种怯懦。享受快乐,是一种学习。
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我”从西藏回北京探亲时为什么拒绝快乐?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拒绝快乐?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快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光学鼻子
激光将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这是欧盟发起的一个研究项目的目标。得到了下萨克森州支持的汉诺威激光中心参加了这个研究项目。借助特定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呼出的气体,然后人们可以利用测量结果来确定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与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这种被专家称作“光学鼻子”的技术具有很大优势——它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并且也可以免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因此这种新技术特别适用于婴儿、老人或重危病人。
但在这种新技术投入临床应用之前,科学家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呼出气体中的适合诊断疾病的微量气体浓度非常低。这是该技术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必须研制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传感器。此外,医学工作者必须查明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指示器。
汉诺威激光中心和英国一家技术公司打算利用这个欧盟资助180万欧元的项目研制一种波长5—10微米的激光。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在着手研制合适的传感器。乌德勒支大学的医学中心负责协调。这个研究项目将进行到2011年。
下列对“光学鼻子”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光学鼻子即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的激光。
B.光学鼻子即借助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病人呼出气体的医疗技术。
C.光学鼻子是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和传感器。
D.光学鼻子是借助特定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人体呼出的气体以确定有无疾病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

“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下列不属于这一判断的一项是()

A.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
B.没有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
C.可以缩短诊断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D.可以确诊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光学鼻子”比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可以专门用来为婴儿、老年人以及重危病人诊断疾病。
B.“光学鼻子”只有在能够测量呼出气体中适合诊断疾病的低浓度气体并且知道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征兆的情况下才能交付临床应用。
C.波长为5至10微米的激光可以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
D.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正在研制“光学鼻子”的传感器。

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
许俊文
⑴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风,又几阵秋风,那些该黄的草木就黄了,而该飘落的叶子正在飘落。假如时间再向前挪移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就能够触摸到冬天的雪了。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⑵可是花亭湖偏偏就藏住了。它不仅藏,而且藏得像谜底一样深,以致一连数日,我就在它身边转来转去的,却无缘一睹其真实的姿容。
⑶因为雾。
⑷又好像不止雾。
⑸这使我想起那些隐秘而美妙的事物。譬如新娘,譬如旧梦,还有那些有年头的酒。她们都是该藏一藏的,或藏于红红的盖头,或藏于幽幽的秘境,或藏于深深的岁月。藏过之后,当她们带着几分羞涩,几分纯净,再从暗处款款走出来时,你就会惊讶于那种尘世少见的美。
⑹花亭湖也是如此。
⑺这是一个远离喧嚣的湖,花蕊似的,就那么被一层层青山的绿叶与花瓣包裹着,一如少女羞怯的心事,轻易是不坦露的。它又是一个空灵圣洁的湖,湖的四周,这里古刹微露一角,那里钟声散落几缕,古道上忽闪着山僧袈裟的淡影......这一切,恍若不可诠释的禅机,似在有意考验着每一个造访者的智慧和耐心。
⑻花亭湖的雾,委实就是一顶上苍赐予的盖头,它将一二百公里的的灵山秀水“盖”在其中。那些庙宇,那些岛屿、湖汊,还有那些花草树木和古朴的村落、果园,都在雾幔中屏声静气,好让你思,让你盼,让你摇着撸,或踏着布满苔痕的幽径去寻访。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其实美是讲究分寸的,该隐则隐,该显则显,隐多少,显多少,那是艺术。
⑼依我看,花亭湖的这方山水,美在三分人文,七分天然。雾即是天然的一部分。有了雾这层天然纱幔,花亭湖就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曼女子了,你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但却能够领略到她藏不住的韵致。对,韵致。与这样的“女子”相遇,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那种只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幽秘况味,想必只有自己知道了。
⑽我曾邂逅当地的一位老人,他家就住在花亭湖岸边,可谓是看了大半辈子的湖了,看得久了,便从中看出一些名堂来。他对我说,雾是这里的常客,四季不绝,一季有一季的讲究。比如春天,它像一条浸了水的毛巾,湿答答的,随手抓过来,就可以洗脸,还有淡淡的香气。立了夏,雾就不同了,绡一样薄,小南风的手指轻轻一戳,就破了。这位老人显然不是艺术家,他也不会真的去“戳”雾,但我还是从那雾“破”处,窥见了花亭湖的藏匿的美。至于秋雾,老人再没往下说,此时我站在白蒙蒙的秋雾之中,不说我也晓得。
⑾花亭湖秋天的雾,是不能以厚薄来状摹的,似乎只能用“空灵”“静谧”这类词。春雾腻,黏在东西上扑都扑不掉;夏雾裹狭着太多的热量,心气有些浮躁;而秋雾则别是一种境界,它酷似闲云野鹤,说来就来了,说去就去了,没有一丝半缕世俗的牵绊。再就是净,是那种出尘如莲的清净。
⑿我想,倘若你的心灵蒙了一层尘埃。或者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和愁绪,那就不妨“暂抛红尘去”,置身于花亭湖这片超凡脱俗的山水间,秋雾会为你披一袭袈裟,让你安安静静地在湖畔坐一坐,山道上走一走,聆听雾里忽远忽近的梵音,眺望雾中若隐若现的青屿,于无声无尘处,悄悄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情和思想。不知不觉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从你的身上卸掉一些什么,再卸掉一些什么。卸完之后,你的心灵就敞亮了,慧根就接通了,那种圆润通透、身轻欲举的感觉,似仙非仙,爽极了!
⒀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
第⑥段中的“花亭湖也是如此”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2)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
第⑩段中,作者在描写花亭湖时插入描写了一位老人看雾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尾一句“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全文,加以具体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