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  庞进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中国文化报》2014年02月07日,有删改)
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D.《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即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
B.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D.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的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C.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 ,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①贲(bēn)、育:孟贲和夏育,相传为古代的勇士,能力举千钧。②倨傲鲜腆:傲慢无礼。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忍 :忍受
B.非有生平之素素:交情
C.郑伯肉袒牵羊以逆逆:反对
D.而命以仆妾之役役:差使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 悲夫古书之不存
D.是以百战百胜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11.以下6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是“豪杰之士”的一项()
①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②彼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③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④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⑤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⑥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12.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B.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逞一时之勇。
C.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D.张良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所以苏轼认为张良还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译文:
(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译文:
(3)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猛犸象灭绝之谜新解
据报道,科学家通过对史前动物粪便真菌化石进行研究,找到了猛犸象以及其他重量超过1吨的大型史前动物灭绝的最新证据。科学家表示,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野兽早已面临生存危机,远早于人类制造出长矛等捕猎工具的时间。
猛犸象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与现代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广泛分布在北方严寒地带。但是,猛犸象生活到距今约10000年的时候突然神秘地灭绝了。为了揭开猛犸象灭绝之谜,专家们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另外猛犸象生长速度缓慢,也是其灭绝的原因之一。
美国科研小组最新研究发现,猛犸象等史前动物开始锐减的时间,要大大早于人类制造出长矛的时间,要整整早了2000年。这些动物,包括猛犸象,乳齿象和黑熊大小的海獭。若该研究确切无误的话,就能够推翻人类捕杀导致猛犸象灭绝的观点。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博士生杰奎林·吉尔表示,“有些人觉得人类在短短几百年之间将猛犸象等史前动物斩尽杀绝,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对于大型动物的大屠杀应该不太可能。”杰奎林·吉尔是该科研小组的负责人。
考古证据显示,大约在13000年前,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武器。北美的克洛维斯人在矛尖上刻出深深的沟槽,这样的武器造成的伤口会不断流血。而克洛维斯文明的崛起在时间上正好与猛犸象和其他移动缓慢的巨兽的灭绝相一致,这让许多研究者猜测,这些动物是死在猎人的矛尖之下。
然而,通过精确定位长毛猛犸象和超过30种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减少和灭绝的时间,吉尔的小组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当冰盖从北美大陆上消退时,这些动物统治了整片大陆,其中甚至包括越野车大小的巨型树獭。为了从时间上定位这些动物走向灭绝的过程,科学家检测了印第安那一片湖泊中的沉积物。最深处的沉积物来自最遥远的过去,而表层的沉积物来自较近的时代。科学家测量了沉积物中一种真菌的含量,而这种真菌通常只存在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中。科学家认为,当地发现了大量的这种真菌,这意味着当地史前曾有大量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分布,包括猛犸象。沉积物中还含有古花粉和炭尘,它们可以提供当时主要植物类型和野火频率的信息。
正如科研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提到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粪便量在大约14800年前就开始下降,远远早于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长矛。这说明在人类用长矛捕猎之前,大型哺乳动物已经开始灭绝。在之后的一千年里,这些动物几乎完全消失了。
另外一个理论推测大型动物在13000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中灭绝,然而最新的研究也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利用改进了的狩猎技术,早期人类似乎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使长毛猛犸和其他九种超过一吨的哺乳动物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物种灾难性减少过程中的环境效应。从沉积物中还原的花粉和木炭提供的信息显示,在那个时期,山林大火发生频繁因而植物种类多样性急剧变化,这也造成了哺乳动物赖以生存的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树木和灌木无法重新长出。
杰克·威廉姆斯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成功地将一次重要的生态事件(大型动物的消失)与环境后果的证据联系起来。”杰克·威廉姆斯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
(摘自2009年11月25日新华网,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开头一句中加点的“最新证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减少了,使猛犸象得不到足够的食物。
B.大约在13000年前,人类制造出比较先进的武器。北美的克洛维斯人在矛尖上刻出深深的沟槽,这样的武器造成的伤口会不断流血。
C.克洛维斯文明的崛起在时间上正好与猛犸象和其他移动缓慢的巨兽的灭绝相一致。
D.从沉积物中还原的花粉和木炭提供的信息显示,在那个时期,山林大火发生频繁因而植物种类多样性急剧变化

下列对“这项研究第一次揭示了物种灾难性减少过程中的环境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项研究是指科学家通过对史前动物粪便真菌化石及沉积物中古花粉和炭尘进行的研究。
B.这项研究找到了猛犸象以及其他重量超过1吨的大型史前动物灭绝的最新证据。
C.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刀耕火种频繁造成山林大火,造成了物种灾难性减少。
D.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因为当时山林大火频发,猛犸象等动物所赖以生存的树木和灌木消失而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猛犸象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广泛分布在北方严寒地带。
B.美国科研小组最新研究发现,猛犸象等史前动物开始锐减的时间,比人类制造出长矛的时间早了2000多年。
C.科学家检测了印第安那一片湖泊中的沉积物。测量了沉积物中通常只存在于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粪便中的一种真菌的含量,推测出当地史前曾有大量的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分布,包括猛犸象。
D.由于早期人类利用改进了狩猎技术,大量捕猎,使长毛猛犸象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最终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保持文化的定力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但由于族群、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只是善良愿望。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如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关于评审公允的诘问,个中总不免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然而,只要认识到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潜意识偏颇的评判心理,心态就会平和。这个奖项或许只代表西方文化的权威,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更大的意义。又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实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只会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这种依托他人认可的动机和行为,恰恰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国,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盲目纳入别人的文化范式,势必丧失抗衡的本钱。俄罗斯汉学家流沙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创作,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赵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只有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影响并同化弱势文化,弱势一方则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现代的、发达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妄自菲薄,甚至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会在文化交流中乱了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分野。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不管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扬与否,心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文明对话的根本。尽管在以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艰难而漫长,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民族文化就会彰显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在人类文化面临同质化的风险时,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200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对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允性提出诘问。
B.靠人情和赠票等动作方式换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上座率。
C.文坛出现了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下列选项中关于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B.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C.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坚守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提防强势文化的同化。
D.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脚踏实地探索奋斗,彰显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展示久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取决于文化主体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D.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非常艰难,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心中的民族精神不能离场。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7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1)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2)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3)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4)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5)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古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死寂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6)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7)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8)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的把玩到的一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9)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10)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了。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11)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
(12)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13)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茹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本文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2)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

在第8段中找出两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并各举一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面对楼兰的碎片,作者有了很多的感悟,请你写出主要的三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①在全球化浪潮中,事实已经证明,单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不但不可能成功,而且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和造成更多的人死亡。因此必须寻求另一种全球化,即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
②如何建构多元化的全球文化,保护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文化霸权和文化单一化等问题,其核心是一个文化自觉问题。因为无论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都是“以人为本”,而人又离不开一定的文化。
③没有文化自觉,就谈不上不同文化的多元共生。什么是文化自觉呢?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种子就是生命的基础,没有了这种能延续下去的种子.生命也就不存在了。文化也是一样,要是脱离了基础;脱离了历史和传统,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因此,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因此,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④要延续并发扬光大,只有种子还不行,还要创造条件,让种子开花、结果。费孝通认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文化自觉应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方向,这样的文化自觉就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必须面对现实。费孝通认为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机械文明”和“信息文明”这两个在西方分阶段发展的文明,在我们这里,却重叠在一起了,甚至这二者之间的变化比过去的从人力到蒸汽机到电动机的变化都要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经验,还应该走自己的路。
⑤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特别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这是过去任何时代都不曾面对的。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我们应该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选自乐黛云《多元化世界的文化自觉》,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美国试图单靠军事力量来统治全世界的事实证明:只有运用文化的手段才能统治全世界。
B.作者认为,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建构多元化的世界,核心问题就是文化自觉。
C.作者认为,多元化世界赖以实现的前提就是要让各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得以延续和发扬。
D.由于我国文明的发展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作者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应该走自己的路。

E.作者从不同层面对文化自觉的含义作了阐述,表达了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看法。
第③、第④自然段引用费孝通的原话,分别为了论证什么问题?(4分)
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就我们要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的问题阐述了哪些观点?
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