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自主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班同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围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个主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同学了解到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期既有许多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并把几个严重失误列举出来:①“大跃进”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同学们还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途径,找出了右边三张图片:

(1)请将三张图片的英文字母代号与代表严重失误史实的序号对号入座,填于下表空格中。

序号



图片
 
 
 

 
(2)“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以史为鉴,通过对“③‘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误时的迷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全国掀起了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开始流行列宁装等,“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1)据材料一,哪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对我国影响最大?试分析出现材料一这种情况的原因。
材料二在 1956 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
——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2)据材料二,归纳社会主义探索经历曲折发展过程的原因。在这一阶段出现的失误有哪些?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美国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它从大英帝国的母体中分离出来后,顺势而动,成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新问题是,由于法国进攻的危险已消除,十三个殖民地的独立精神正在不断增强。另一个新问题是,英国政府在获得巨大的新殖民地以后,决定加紧对帝国组织的控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美国革命》
材料二马克思说: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三“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总统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四1980年,里根上台后实行 “新保守主义”。所谓“保守”是宣扬建国时期,尤其是体现在宪法中的传统的自由主义,主张联邦政府不干预人民、地方和州权限内的社会和经济事务。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当时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面临着哪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激化导致了哪一战争的爆发?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两种制度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哪一战争的爆发证明两种制度不能“和平共处”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所提到的八年前的“恐惧”是指什么?试说明他采取的行动及其特点。
(4)据材料四归纳出里根的施政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最大不同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交流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
请回答:(1)据材料,四大发明除材料中提到的外,还包括哪一项?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请回答:(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说明“英国引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的依据。

材料三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的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未能幸免。在欧美开拓世界市场的潮流中,他们各自开启了自己的近代化历程,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请回答:(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说明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各发端于哪一历史事件?二者在各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何异同?

中苏两国曾经走过同样的路,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社会主义道路究竟该怎么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和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列宁最早发现问题,他力主“新经济政策”的改革,但有所保留;赫鲁晓夫冲破斯大林的“寒冬”进行思想“解冻”,但他也曾“进两步,退一步”;戈尔巴乔夫于“左、右”夹击中采取“中间立场”,最终左右为难、无力前行。
请回答:(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指出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寒冬”的显著特点。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给苏联带来了怎样的命运?
材料二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请回答:(2)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当时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我们自己苦干实干,还需要运筹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追求梦想的经验和教训。
请回答:(3)结合中苏两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及其结果,请你就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谈谈你的认识。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命脉,经济兴,则国家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繁荣盛世局面?二者之间有何必然的联系?
材料二宋朝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淮河以北),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这样的税收后世难以企及。
请回答:
(2)据材料,请概括两宋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同时请为划线句子所叙述史实的准确性提供历史依据。
材料三会议指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步子很快,197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必须看到,……一些重大的比例失调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我们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回答:
(3)据材料,请列举造成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两个重要历史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会议对中国今后的工作重心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