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这里所说的使人们“开眼界”的应该是( )
A.电视 | B.广播 | C.电话 | D.电影 |
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康德()
A.否定政治革命的作用 | B.批评广大群众的愚昧 |
C.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 | D.认为思想启蒙和政治革命同等重要 |
“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对这段有关文艺复兴话语最为恰当的理解是()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
B.向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
C.冲击了中世纪的王权 |
D.倡导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平等 |
古罗马某法律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一)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二)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人;(三)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四)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法律是()
A.自然法 | B.《十二铜表法》 | C.公民法 | D.万民法 |
柏拉图给民主政体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由此可见柏拉图()
A.极力推崇雅典的民主政体 |
B.允许无知的群众来决定公共政策 |
C.主张法律高于统治者的权力 |
D.认为“对不平等的平等对待必定导致不公平” |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最显著的特征是()
A.彻底冲破传统婚姻束缚 | B.受到西方文明观念的熏染 |
C.体现出婚姻自由的原则 | D.具有新旧杂陈的时代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