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
|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
|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
|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1981年1月1日实施的新《婚姻法》第一次把完全不带政治色彩的“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法理条件,这四个字迅速成为那个年代的社会流行语。这表明()
| A.男女真正实现了平等 | B.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 |
| C.婚姻制度发生了根本改变 | D.我国的民主法制取得了显著成就 |
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
| A.文章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
|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
| C.“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
|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
某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导致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存在,反映了()
| A.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 B.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愿望 |
| C.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 D.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的压力作出了让步 |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
|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以下文字是摘自近代某历史人物自传序言:“余与陆子兴(徵祥)外长,权衡利害,折冲樽俎,虽未全部承认,终屈于日本之最后通牒。……其后巴黎和会失败,亦归咎于我;于是群起而攻,掀起五四风潮,指我为卖国贼,然而事实经过,何尝如此!徒以三人成虎,世不加察,以致恶性宣传,俨如铁案,甚矣,积非成是之可惧也r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A.由于谣言作者被冤枉 |
| B.在对日交涉中作者并未卖国 |
| C.文中“最后通牒”所涉条约为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
| D.此书可能是曹汝霖或章宗祥所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