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试管号 |
Ⅰ |
Ⅱ |
Ⅲ |
Ⅳ |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最快
B.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Ⅳ=Ⅰ>Ⅱ=Ⅲ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下列生物膜能以“出芽”方式通过“具膜小泡”进行相互转化的是()
| A.核膜和内质网膜 | B.细胞膜和高尔基体膜 |
| C.内质网膜和液泡膜 | D.细胞膜和线粒体膜 |
谷氨酸发酵生产过程中,控制好发酵的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下列关于谷氨酸发酵过程中的处理不正确的是()
| A.提高谷氨酸棒状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于提高谷氨酸的合成速度 |
| B.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发酵过程中应进行通气(无菌空气)和搅拌,以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
| C.控制碳、氮比例为3:1,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的大量繁殖,抑制谷氨酸的大量合成 |
| D.在发酵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谷氨酸高效持久的大量合成 |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
| A.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 B.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
| C.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 D.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①使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②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否符合特定性状要求④提取目的基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③②④① | B.②④①③ | C.④①②③ | D.③④①② |
人的一种凝血因子的基因,含186000个碱基对,有26个外显子,25个内含子,能编码2552氨基酸,这个基因中外显子的碱基对在整个基因碱基对中所占的比例为()
| A.4% | B.51.76% | C.1.3% | D.25.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