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铁 匠 铺
李登建
①一如上回,铁匠炉仍支在于家东山墙下。
②还是那三个人,六十来岁的老头,是掌钳的师傅,上锅腰,脸、额头上一层黑麻点儿——长年累月火星儿往上迸所致;儿子,一个少言寡语,只会哼哧哼哧抡大锤的铁塔汉子,人们都叫他大憨;女儿枣花,她管拉风箱。
③这是个铁匠世家,祖祖辈辈打铁为生。在“割尾巴”的年代,因穷得发红发紫,被准许串乡“为人民服务”。
④成熟庄稼的香味在田野里弥漫,大团大团地涌向村庄,村子里骚动起来,不要说壮劳力们脉管鼓胀,渴望拼杀一场,就连那些平常不下地的老人也坐不住,开始做着收割的准备。
⑤这翻滚、飘散的香味同样撩拨着铁匠炉的火苗儿,它一蹿一蹿,一蹿多高。很快,埋在炭火里的铁烧得通红,老铁匠持一把长钳夹到铁砧上,小锤刚发出“当”的一声,大憨的大锤就应声砸下来,四溅的火花迸出老远,吓得周围的人慌忙跳开。老铁匠的小锤叫响锤,他敲哪里大锤砸哪里。小锤叮叮当当,大锤铿铿锵锵,一阵天衣无缝的合奏,一件器具打成了。然后浸入水中淬火,“咝”的一声,算是画上句号。老铁匠的嘴角出现了一丝笑纹。完成一件作品时,他脸上的表情就是这样。
⑥炉火不息,铁锤就不停地敲,这是他的命。老铁匠除了到风口擦擦烂红的眼,弓着腰使劲咳嗽,一上午不歇歇手。他干活时一句话不说,只任手里的响锤叮叮当当,全身心陶醉在这支锤乐中。有时候,一旁的人听着这支锤乐,看着那钢铁的舞蹈,出了神,两手发痒,也想过来敲打敲打,那肯定没门,就是大憨这时也不能摸他的响锤。他对儿子说,你要当一个好铁匠,就得先老老实实地抡大锤,别看打铁是力气活,里面有学问哩。马虎不得,马虎不得,祖传的手艺不能断在你手里哩!
⑦饭后,炭火噼噼叭叭捅开,老铁匠、大憨往手心吐口唾沫,攥紧了锤把。村人出工前也都聚向这里来围观,有围观的打得才有劲。
⑧老铁匠稳稳地站在铁砧前,沉默不语,眼皮也不抬一抬,好像根本没看见周围的人,眼里只有炉里的铁。少顷,烧得发了白的铁块被老铁匠迅疾敏捷而又从容不迫地夹上铁砧。几乎与他那“定音锤”响起的同时,飞来了大憨的大榔头。大憨耍的是那种“满月锤”,甩开膀子,“嗖嗖”生风地抡圆,抡出了花,却又砸得那么准。随着锻打,老铁匠不断移动、翻转铁块,每翻一遍都变换一种形状,像揉面一样,紧揉慢揉,越揉越劲道。眼看揉成团了,却又拉成了条儿,或者把砸扁了的板儿,折叠为四四方方的“盒子”,随心所欲,叫人惊讶那坚硬无比的铁在他们手里竟是这般柔软。老铁匠的响锤往砧侧一敲,大憨改成弓步半锤,锤只举至肩头,但节奏加快了,锤点密实了。老铁匠的响锤又作出示意,大憨最后用上了点锤,锤距砧子顶多半尺,锤落如雨,这样砸出的铁器表面平整、光滑得像用手抚过。铁匠们尽情地展演着自己的绝技,所有环节都在众人眼皮底下完成,他们不怕别人偷了艺去。
⑨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
⑩大人们看一会儿,心满意足、啧啧赞叹着下地干活去了,小孩子们却还围着铁匠铺不散,铁匠来打铁这一天是他们的节日。
(选自《散文·海外版》双月刊,2012年第6期,有删节)第⑥自然段集中叙写了老铁匠这个人物形象。仔细阅读后,请作简要分析。
第⑧自然段画线内容十分精彩地描写了打铁的情景,请简要说说其表现特色。
“这时候也是他们最快活的时候”一句中“最快活”三字的丰富含义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美散文,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查问
[俄国]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迪烈夫,一个高大壮实、头发剪短、眼睛突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问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接洽?”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着盆子,上面放着玻璃杯。“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那您就往那边走,老爷!诺,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的窗子。
沃尔迪烈夫嗽了嗽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上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本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身上穿着褪色的制服。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嘴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极其操心的神情。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迪烈夫小心地对他说,“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姓沃尔迪烈夫。……顺便我要一份三月二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文官把钢笔探进墨水瓶里蘸墨水,然后看一看:笔尖上蘸的墨水是不是太多了?他相信墨水不致滴下来,于是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嘴唇努出去,然而用不着再吹气:苍蝇飞到他耳朵上去了。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查问一下?”沃尔迪烈夫过一分钟又问道。“我姓沃尔迪烈夫,是地主……”
“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迪烈夫似的。“等商人亚里科夫来了,你就对他说,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一千回了!”
“我想查问我同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迪烈夫喃喃地说,“这个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切地请求您为我费一费神。”
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迪烈夫,正捉住他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嗽一嗽喉咙,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然而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他们沉默了两分钟光景。沃尔迪烈夫从表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那本翻开的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
“我要查问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
可是文官只顾想心思,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过了一分钟,他回到他的桌子这边来,又摆弄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
“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问一点小事。……”
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
沃尔迪烈夫皱起眉毛,灰心地打量所有那些笔底下沙沙响的人。
“他们写个没完!”他暗想,叹气。“他们写个没完,叫他们都见鬼去吧!”
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又端着玻璃杯穿过房间,大概留意到沃尔迪烈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为他走到沃尔迪烈夫面前,轻声问道:
“哦,怎么样?问过了吗?”
“问过了,可是人家不愿意理我。”
“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①……”看门人小声说。
“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
“那您就再给一卢布。”
沃尔迪烈夫回到桌子那边,在翻开的簿子上放了一张绿色钞票。
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随后,忽然间,仿佛出于无意似的,抬起眼睛瞧着沃尔迪烈夫。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由于微笑而起皱纹了。
“哦,……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他问。
“我想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是沃尔迪烈夫。”
“很高兴,先生!是古古林一案吧?很好,先生。那么认真说来,您要查问的究竟是什么。
沃尔迪烈夫就向他陈述他的要求。
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等到沃尔迪烈夫起身走出去,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陪着笑脸,做出他随时愿意在申请人面前跪下去磕头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沃尔迪烈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那一个不住鞠躬,陪着笑脸,把钞票接过去,而且用的是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手法: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杂了。……
“哎,这些人啊,②……”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额头。阅读这篇小说,解答下面的问题。
(1)指出文中三次写“一只苍蝇”所起的作用。
(2)根据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分别补写出①②处省略号的内容。(每处不少于20字)赏析文中画曲线部分的场景描写。
小说以“查问”为题,其作用是什么?
小说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讽刺性,请自选两处作简要赏析。
契诃夫最擅长在平静的生活中看出事物的本质,因此被称为“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主义”。请结合文中“文官”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当时俄国社会的看法。
科学家发现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表情
据美国《每日科技新闻》报道,国际生物进化学界一直认为,除了人类和黑猩猩的婴儿具有表情模仿能力外,其它灵长类动物的后代均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意大利的研究人员们日前却发现,在猕猴刚刚出生时,它们也同样可以模仿人类或成年猕猴的面部表情。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研究人员皮埃尔·F·法拉利通过试验发现,小猕猴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也能够模仿人类和成年猴子的表情。这种表情模仿的能力,被认为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进化,因为通过脸部表情模仿,婴儿就可以与成年之间进行沟通。在试验中,小猕猴在出生后的3到7天时间里,竟然能够神奇地模仿试验者的面部表情,做出各种诸如张嘴或闭嘴的动作。通过对自由放养的猕猴的观察,法拉利研究小组发现,刚出生的小猕猴都会模仿它们母亲的唇部动作和伸舌头的动作。法拉利说,“我觉得这种模仿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这种模仿,婴儿与成年人之间建立了一种主导性的沟通方式。”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们此前认为,在群体交往中,只有人类和猿类具有模仿的能力。但是法拉利小组却质疑这种说法,因为近期在猕猴的大脑中发现一种镜像神经细胞,这种细胞同样存在于人脑中,当人类在做动作或模仿动作的时候,这种细胞就会活跃起来。研究人员分时段对猕猴进行试验,发现许多刚出生几天的小猕猴看到人类的张嘴闭嘴动作后,也会立即舔吸自己的嘴唇,但是除了面部动作之外,它们对于所看到的其它动作都熟视无睹。这一研究表明,模仿能力在灵长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要早于此前所认为的时间,应该在猕猴祖先同人类分离之前,也即在2500万年前。
皮埃尔·法拉利说,在进行此次试验时,研究人员们发现在16只刚出生3天的小猕猴中,有7只都会模仿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但是到了第七天,这种表情模仿能力就逐渐消失了,只有4只还有舔嘴唇的动作,而到了第十四天,所有的模仿动作就都停止了。法拉利说,现在还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灵长类动物的婴儿不能模仿表情。法拉利和他的研究小组将一直观察猕猴到它成年,以观察是否模仿者和被模仿者会因为后天的脾性而产生不同的表情。该小组也会通过观察,以判断是否幼年猕猴会通过模仿,自己创造出一些特殊的表情。
在此前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动物们不但有自己的语言,还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它们远比人类想象的要聪明得多。意大利的科学家们表示,研究人员们进行研究的动物种类范围极广,从灵长类的黑猩猩、狒狒到海洋生物海豚、海狮、鲸鱼直至像鹦鹉这样的鸟类动物。他们第一次把对不同动物的研究结果汇总并加以归纳,从而证明动物也经常交谈和相互倾听,它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婚姻习俗,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
意大利的研究人员还表示,灵长类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高等哺乳动物,它们的大脑非常发达,四肢灵活、行动敏捷,模仿能力也比较强,是这个地球上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物种。以灵长类动物猩猩为例,它们组成的社会就具有比较严格的婚姻制度,与人类非常相似。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会议上说,雌猩猩一般只与几个自己中意的雄性猩猩交配,其他雄猩猩知道它们不同寻常的关系后,会尊重它们的婚姻。在黑猩猩社会中,雌猩猩嫉妒心较重,它们在与同类争吵后,易生怨恨。但雄猩猩之间发生争斗后,会很快向对方作出各种和好的姿态,所以科学家们说,也许具有暴力倾向的年轻人有必要向雄性猩猩们学习。
猕猴在婴儿期能够模仿人类的面部表情,这在人类进化学研究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意大利生物进化研究所博朗尼·拉弗茨博士说,“这一新发现给人类进化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但这距离我们彻底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选自新浪科技)下列关于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表情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猕猴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里,能够模仿成年猕猴的面部表情,但是这种表情摹仿能力在不长的时间就会逐渐消失。 |
B.小猕猴能够模仿人类和成年猴子的表情,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进化,通过脸部表情模仿,小猕猴就可以与成年猴子之间进行沟通。 |
C.幼年猕猴会通过模仿,自己创造出一些特殊的表情。它们也能经常交谈和相互倾听, 它们有自己的文化和婚姻习俗,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 |
D.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和成年猴子的面部表情,但除了面部动作之外,它们对于所看到的其它动作都熟视无睹。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灵长类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高等哺乳动物,它们的大脑非常发达,四肢灵活、行动敏捷,从婴儿期就具有表情模仿能力,是这个地球上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物种。 |
B.国际生物进化学界过去一直认为,除人类和黑猩猩的婴儿具有表情模仿能力外,其它灵长类动物的后代均不具备这种能力,意大利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改变了这一结论。 |
C.猕猴在婴儿期会模仿人类表情这一发现表明,模仿能力在灵长类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应该在猕猴祖先同人类分离之前。 |
D.动物们不但有自己的语言,也经常交谈和相互倾听,还有一定的社交能力,有自己的文化和婚姻习俗,并以此来维持社会秩序。它们远比人类想象的要聪明得多。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猕猴在婴儿期之所以会模仿人类表情,是因为猕猴的大脑中的一种镜像神经细胞。当猕猴在做动作或模仿动作的时候,这种细胞就会活跃起来。 |
B.灵长类动物是自然界中的高等哺乳动物,是这个地球上与人类血缘最为接近的物种,除了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具有模仿能力外,其它动物均不具备模仿能力。 |
C.小猕猴表情摹仿能力的逐渐消失,有可能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因为后天的脾性而产生不同的表情。 |
D.猕猴在婴儿期能够模仿人类的面部表情,这一新发现有助于我们彻底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守武:硅芯铸就辉煌
李艳平
1919年,王守武出生于苏州名门望族——东山莫釐王氏,王家也是中国近代罕见的科技世家。祖父王颂蔚是晚清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崇尚实学,曾力荐科举试卷不重程式的蔡元培为进士。父亲王季同在机械工程和数学方面造诣很高,是迄今所知中国学者最早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人。
王守武六年级时,在上海私立民智中小学读书。1930年校刊《民智》第11期“男生专号”上刊登了王守武的短文《我们现在和将来的责任》。此时王守武年仅11岁,年纪虽尚幼小,但理想和抱负已十分明确。
1935年,王守武考入同济大学预科,次年进入工学院电工机械系学习。在同济大学,王守武各门功课的学习都十分顺利,成绩优异。
1945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工程力学。1950年,王守武一家通过印度大使馆办理了难民证,乘船经香港回国。王守武回国前并未联系国内的工作单位,王守武回忆说,“当时只想为祖国作点贡献,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中科院让我去,我就去了。”
回国初期,王守武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王守武开始接触半导体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应用物理所的一个仪表坏了,给他修理,拆开后发现,里面的氧化亚铜整流器坏了。经过查阅文献,王守武搞清楚了氧化亚铜整流器的工作原理、氧化亚铜的实验室制备方法,随后他不仅修好了仪器,还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制作这种整流器。
上世纪50年代初,王守武领导应用物理所电学组开展半导体研究。同时王守武也在注视着国际上半导体科学的新发展。他很快意识到半导体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晶体管发明带来的信息技术变化。
1956 年11月, 中国第一支锗合金结晶体三极管在半导体研究室诞生,经过测试,它具有了完整的PN结特性以及PNP 结型晶体三极管的标准放大特性。在研制过程中,王守武每天都去实验室,亲自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1960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正式成立,王守武任业务副所长。是年,世界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两年后,美国和前苏联相继研制成功半导体激光器。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守武看准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方向,开始组织半导体所进行探索。自1963年起,他先后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实现半导体激光器的连续激射、半导体负阻激光器以及激光应用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在这个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国际上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在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1977年集成度每片16千位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已投入工业生产,每片64千位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做出样品。当时我国却只有少数单位仿照国外产品做出了每片近千位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但成品率极低,不能投入生产。同时,国外各种不同结构的新电路不断出现,而我国独创性的新电路、新结构的研究工作尚属空白。
王守武从稳定工艺入手,将整个工艺流程分为四十多道工序,提出每道工序的完好率不低于95%,一道工序合格了,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他先花了几个月时间组织研究人员逐一改进、稳定设备;然后对使用的原材料和试剂进行分析提纯,以达到可使用的指标;最后,建立了一套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要求严格执行。
经过王守武和研究人员的努力,到1979年9月,他们做出的三种版图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的成品率都提高到20%以上,达到了预定目标。该项研究为解决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管芯成品率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于198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成功研制4千位大规模集成电路后,1981年王守武负责研制成功16千位N沟MOS动态随机存储器,次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材料链接:
王守武,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半导体器件工厂、半导体研究所和全国半导体测试中心的创建者。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
(选自2014年5月23日《中国科学报》,有删节)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守武的父亲在机械工程和数学方面造诣很高,是迄今中国学者最早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现代数学论文的人。 |
B.1950年,王守武回国,因事前并未联系国内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听从组织分配到中科院工作。 |
C.王守武研制的第一支锗合金结晶体三极管具有完整的PN结特性以及PNP 结型晶体三极管的标准放大特性。 |
D.1962年,美国和前苏联相继研制成功半导体激光器,王守武也开始组织半导体所进行探索,为我国在这个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
E.王守武等人研制的三种版图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项目于198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王守武和研究人员是如何将三种版图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样品的成品率提高的?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概括。
文章的题目用“硅芯铸就辉煌”评价王守武院士,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守武在“硅芯”领域取得的辉煌业绩。
王守武在“硅芯”领域铸就自己人生的辉煌,背后必然有一定的因素,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只想和你接近
吴念真
①直到我十六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睡在那种用木板架高铺着草席、冬天加上一层垫被的通铺。
②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没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
③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门。同样的,孩子们也是。
④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因为他不在,所以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妈妈准确的形容是“猫不在,老鼠呛须”。
⑤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个搬动、摆正之后,才有自己可以躺下来的空间。
⑥那时候我通常是醒着的。早就被他开门闩门的声音吵醒的我通常装睡,等着洗完澡的父亲上床。
⑦他会稍微站定观察一阵,有时候甚至会喃喃自语地说:“实在啊……睡成这样!”然后床板轻轻抖动,接着闻到他身上柠檬香皂的气味慢慢靠近,感觉他的大手穿过我的肩胛和大腿,整个人被他抱了起来放到应有的位子上,然后拉过被子帮我盖好。
⑧喜欢父亲上小夜班,其实喜欢的仿佛是这个特别的时刻———短短半分钟不到,却完全满足的亲近。
⑨长大后的某一天,我跟弟弟妹妹坦承这种装睡的经历,没想到他们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⑩有一年父亲的腿被落磐压伤,伤势严重到必须从矿工医院转到台北一家外科医院治疗。
⑾由于住院的时间很长,妈妈得打工养家,所以他在医院的情形几乎没人知道。某个星期六中午放学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我竟然跳上开往台北的火车,下车后从火车站不停地问路走到那家外科医院,然后在挤满六张病床和陪伴家属的病房里,看到一个毫无威严、落魄不堪的父亲。
⑿他是睡着的。四点多的阳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脸上。他的头发没有梳理,既长且乱,胡子也好像几天没刮的样子;打着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脚指甲又长又脏。
⒀不知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帮他剪脚指甲。护士说没有指甲剪,不过可以借我一把小剪刀。然后我就在众人的注视下,低着头忍住一直冒出来的眼泪,小心地帮父亲剪脚指甲。
⒁当我剪完父亲所有的脚指甲,抬起头才发现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睁开眼睛看着我。妈妈叫你来的?不是。你自己跑来没跟妈妈说?没有。
⒂直到天慢慢转暗,外头霓虹灯逐渐亮起来之后,父亲才再次开口说:“暗了,我带你去看电影,你晚上就睡这边吧!”
⒃那天夜晚,父亲一手撑着我的肩膀,一手拄着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过长长的街道,去看了一场电影。
⒄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到台北,第一次单独和父亲睡在一起,第一次帮父亲剪脚指甲,却也是最后一次和父亲一起看电影。
⒅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戏院大很多的电影院,叫远东戏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导演是市川昆,片名叫“东京世运会”。
⒆片子很长,长到父亲过世二十年后的现在,它还不时在我脑海里上演着。
(选自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赏析第⑦段文字的写作特色。
第⒄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6分)
有人评价吴念真的散文“深沉而有暖意”的,请联系全文,探究此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们大都记不起2到3岁以前的事,此后几年发生的事即便记得一些,但也相当模糊。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幼年记忆缺失”。可是,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在人生的最初两年里,幼儿掌握了许多复杂的、终生受用的技巧,例如走路、说话和识别人的脸,但幼时记忆怎么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2-3岁的幼儿并非没有记忆,但那种记忆很微弱,且容易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早期的研究一直认为这仅仅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但是近年来研究有了新突破。
美国科学家帕特里夏·鲍尔认为人大脑中的海马体有巩固和强化记忆的作用,它把人们在经历中产生的记忆转变成长期记忆。在那个区域中有一个很小的被称为“齿状回”的地方,那里的成熟要待人们长到4-5岁以后才会最终完成。齿状回的作用很像一座桥,来自周围结构的信号只有通过它才能抵达海马体的其他地方。因此,在这个部分尚未发展完善以前,人们的记忆便无法转变成长期记忆。
英国科学家马克·豪的观点是,“幼年记忆缺失”现象需要等待人们出生18-24个月以后自我意识出现才会消失。这时,幼儿们开始意识到了“我”的独特性,自我意识帮助我们组织记忆,并使我们更容易唤起记忆,许多记忆开始被“固定”下来。
不过,科学家又发现,在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的相当时间里,我们的记忆依然是模糊不清的,这说明自我意识并不能完全使我们的记忆变得清晰起来,一定还有其他的因素。新西兰哈琳·海恩是研究儿童和青少年记忆能力的科学家,她认为,这个因素是语言。她邀请一些2-4岁的幼儿玩一种特制的玩具,并记录下了一些在玩这种玩具时能说出词汇和能够理解词汇的幼儿。6个月以后,她再次和这些孩子谈论那次“往事”。结果发现,孩子们都记得那次游戏并再次描述了那次经历。海恩由此得出结论,“孩子们描述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与发生那件事时他们的语言发展程度相关联的。”也就是说,我们最早期的记忆有赖于我们最早期的语言去固定它。海恩和她的同事们还做了另外一次实验,他们记录了一些孩子在2-4岁时与他们母亲之间的语言交流。在那些交流中,有的母亲使用了“详尽”的描述和“重复”的述说,而另一些母亲则只是简单的叙述。10年以后,那些在幼年期与他们的母亲经历过“详尽”和“重复”的语言交流的孩子能明显地记得更早一些时候发生的事。这个实验说明,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影响了他的早年记忆。
现在,一个很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人们逝去的早年记忆是否能够被唤回呢?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幼儿是有短期记忆的,而且能记住不少东西,但这些记忆很脆弱,并且有科学家认为它们不可能被贮存,因而也不能被唤回;但另一些人对唤回早年记忆并没有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人的早年记忆并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我们无法接近它。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早年记忆就是一些经历中的感觉“快照”,当人们成年后,有了语言,有了自我意识和其他概念性的知识,人们便能唤醒它或者接近它。但这需要找到正确的路径,这些路径也许是语言,也许是图像,也许是气味和音乐,总之,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某些东西唤醒我们封尘的记忆。假若这些科学家是对的,那么我们终将找到一种方式把我们逝去的早年记忆重新找回来。
——选编自《百科知识》2012年第10期下列关于原文“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海马体,这个为人类巩固和强化记忆的大脑生理结构,要在4-5岁后才成熟,所以之前的记忆无法变成长期记忆储存下来。 |
B.有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幼年记忆缺失”是因为人在18-24个月大以前没有自我意识,所以许多记忆无法被“固定”下来。 |
C.新西兰科学家哈琳·海恩认为,即使有了自我意识,孩子的早期语言发展程度影响着孩子最早期的记忆。 |
D.幼年记忆缺失的原因与幼儿学习能力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也不全是因为人们在幼儿时期没有形成构建记忆和描述事件的能力。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实验表明:孩子们如果能在游戏时更好的理解说出一些词汇,那么一段时间后也就能够更好的复述这件事,这段记忆就没有缺失。 |
B.虽然人类幼年记忆缺失了,但是并不能说明幼儿没有记忆,只是幼儿的记忆是短期的,而且也很脆弱,容易消失。 |
C.齿状回的作用是将来自大脑各处的信号传输到海马体的其他地方,最终转换成长期记忆。 |
D.科学家的实验说明:只要在孩子早期时母亲越详尽的与孩子交流,就越能使孩子记住更早些时候发生的事。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对“幼年记忆缺失”原因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又有了三种新的观点:器官没有发育成熟;没有形成自我意识;语言发展程度不够。 |
B.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记忆不能被储存,所以一旦被忘记就不可能被唤回,所以幼年缺失的记忆也不可能找回来。 |
C.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人长大,有了自我意识,语言能力提高,就有可能接近甚至唤醒幼年缺失的记忆。 |
D.我们可以肯定幼儿的记忆虽然很脆弱,但他们是有短期记忆的,期中自我意识和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我意识为记忆提供了框架,语言提供了牢固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