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归汉使 | B.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何面目以归汉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
| C.虞常果引张胜 |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
乃引刀自刺 副有罪,当相坐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见犯乃死,重负国犯:被冒犯。 |
| B.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壮:使动用法,认为……高尚。 |
| 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名词用作动词,滋养。 |
| D.单于愈益欲降之降:形容词用作动词,劝降。 |
对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1)①少以父任 ②以状语武 ③蹈其背以出血
(2)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吾母与弟在汉 ③以货物与常
(3)①何面目以归汉 ②何谓相坐 ③何以女为见
(4)①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②与君为兄弟 ③为降虏于蛮夷
| A.(1)组中,①②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以”译为“用来”。 |
| B.(2)组中,①②中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与”译为“给”。 |
| C.(3)组中,①中的“何”译为“多么”,②③中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
| D.(4)组中,①中的“为”译为“做”,②③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 B.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 C.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 D.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虽然已投降匈奴,但仍想归汉,他私下寻求张胜的帮助,最终导致苏武被匈奴拘禁。 |
| B.在伏击卫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的行动中,虞常和缑王失败了,缑王被杀,虞常被生擒。 |
| C.苏武引刀自刺的就义之举,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也赢得了匈奴单于的尊重。 |
|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忠贞不贰的信念。 |
把文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3)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4)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苏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阊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 1. |
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 |
| 2. |
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 |
| 3. |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4. |
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 |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借书
"借书一瓻①,还书一瓻", 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 、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瓻(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 1. |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自示不广 (2)是恶得不贫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4)亚死,悉归他人 |
| 2.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3. |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
| 4. |
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 |
| 5. |
"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苦 斋 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1]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苦楝、侧柏之木,黄连、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之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2]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茶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3]。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有改动)
【注】 [1]处:指处州府,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2]箨(tuò):笋壳。[3]御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外而臼中臼:低凹 |
| B.茹啖其草木之荑实茹啖:吃 |
| C.运穷福艾艾:停止 |
| D.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寝:卧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 B.而不知苦生于乐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C.剑溪之水出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
| D.吾闻井以甘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野蜂巢其间 |
| B.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 |
| C.倚修木而啸 |
| D.必先苦其心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颇为别致的书斋记。作者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不苦,处处与“苦斋”之名相照应。 |
| B.作者写“苦”时,始终没有忘记其对立面是“甘”与“乐”。这样就为引出“苦与乐相为倚伏”的议论奠定了基础,使全文主旨的阐发深刻而又通俗。 |
| C.文中举膏粱子弟以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事例,阐明了苦与乐互相倚伏转化的道理,也抒发了祸福相依、人世无常的感慨,耐人寻味,启人深思。 |
| D.作者并未把着重点放在写景上去描摹山水,让读者领略“苦斋”周围的山光水色,但往往寥寥几笔,就把那里的山之高、水之秀描绘得有声有色。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
译文:
②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译文:
③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4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示季子懋修书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幕古,好矜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你自幼聪颖出众,刚开始学写文章,便掌握了写作的技巧,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那些了解你的各位朋友见了你,也都面带喜色的祝贺说:“您的这几个孩子,他应该是最先一鸣惊人的一个(最先成材的一个)。”可是从癸酉年科举考试以后,你忽然染上一种狂妄之气,自不量力而且仰慕古人,喜好自夸而且自满自足。模仿别人不成,反而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技能。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盛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尤?然吾窃自幸日:“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丙子这年春天,我本来不想让你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你的哥哥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伤你的锐气,我不得已勉强听从了他们的意见,竟使你遭受挫折。技能本来不佳,又怪罪谁呢?然而我暗自庆幸说:“上天或许让你厚积薄发。”又想到你一定戒止以防再次失败带来耻辱,会俯首听命,遵守规矩法度。谁知一年之中,你愈努力愈后退,愈激励你,你愈加颓废。难道你本质上不聪明机警吗?本来就没有年少就明白一切,长者糊涂不明事理的;难道是你用力不专吗?原来就听说你终日闭门苦读,手不释卷。你所做的这些,一定是你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疲乏了。就像人们所说的南辕北辙!想图进取,能不困难吗!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想探求符合古代文人的为文法则,又要适合当代文人的轨辙,只有绝世之材能够做到,明朝兴盛以来,还不多见。我小时后参加科考,狂妄自大认为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与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小小科举中第,就像往手上吐唾沫一样,非常容易得到。于是抛弃了原来本行,而仰慕古典。等到三年,新功未成,旧业也已经荒废。现在回忆当时所做的一切,只能招人讥笑,给自己带来羞辱。等发榜落第,然后揣摩自己的行为,衡量自己的力量,再看看前面走过的路,昼夜勤学思考,用尽全部力量,幸好成功了,可是也只是中第罢了。还未能像马一样驰骋文场,夺取锦标,获得头奖(特指夺得冠军)。现在你的才能,未能超过我,可你不俯首帖耳的吸取我的经验,而是重蹈我的过错,难道能不荒谬吗?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謇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我们家都以诗书起家,平生刻苦磨砺自己的德行,所以留下家规给后人,自称是不敢落后于古代有名德的世家。本希望你们继承我的志向,更加发扬光大,与伊巫之类人,共同留传史册。岂止是中第,来荣宗耀祖呢!我的确是爱你很深,对你有殷切的期望,没料到你过分地看轻自己,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现在你想让我不过问你,我自认为也不应该很很的责怪呢!但是你应该好好思考,不要自暴自弃。假使你的才能低下,不可过分强求。可是有能力做却不去做,归罪于谁呢!你已经荒谬反常,假如推卸责任,就糊涂很了。就如写字一样,我喋喋不休的教导你几年,可还是没有大的改变,这能是命中注定的吗?小小的技艺,难道不是要经过岁月的磨砺才能写好吗?我的话就说到这里,你一定好好思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惩:戒止 |
| B.平生苦志励行苦:劳苦 |
| C.所以贻则于后人者则:家规 |
| D.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绳:继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B.①所谓之楚而北行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 C.①乃才可为而不为②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
| D.①吾尝以汝为千里驹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最小的儿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
|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都是因为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的缘故。 |
|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
|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聪颖且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及时劝勉能成大器。 |
下列对原文中加粗划线语句断句正确的是()
| A.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 |
| B.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镬也 |
| C.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 |
| D.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 |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2)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3)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壮:认为……有壮志。 |
| B.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资:物资。 |
| C.复申练兵之说申:陈述。 |
| D.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罪:惩处、归罪。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光启富有科学精神的一组是
①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②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③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
④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
⑤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⑥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
| A.①②④ | B.③④⑥ | C.①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是一位爱国的科学家,在明末危急的时代,曾多次提出练兵抵御外患,但他的建议并没有被朝廷完全采纳。 |
| B.徐光启历仕三朝,颇有经国济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但政治上始终未能有大的建树。 |
| C.熹宗刚即位时,徐光启因为意见不被采纳,志向得不到施展,请求辞职,皇帝没有答应,而是对他委以重任。 |
| D.徐光启生前留下一部《农政全书》,在他死后,皇帝索要他遗留的著作,他的儿子把这部著作进献给皇帝。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