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对于哲学的定义,说法颇多,可谓见仁见智。不过,将哲学定位于探求真理的层面,大概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哲学所探求的真理,乃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是一种通透无碍的大智慧,是通行天下的普遍之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正因为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具有“通”性的大智慧、普遍之理,所以哲学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②哲学“通”之品性要求哲学研究者在把哲学做“深”、做“细”的同时,还必须把哲学做“通”,而不能满足于一孔之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这种一孔之见的零碎哲学,容易降低哲学的品位。那么,该如何把哲学做“通”呢?
③把哲学做“通”,应在“大”上下功夫。要探求大智慧和普遍之理,就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古代哲人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强调的是大视野,有大视野才不会固步自封、一叶障目;张载所谓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强调的是大心量,有大心量才能容纳、吸收不同的思想,不自以为是;陆九渊所谓的“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强调的是大气魄,有大气魄方能有大境界,才不会因种种困难而退却。倘若无此“三大”,就难以把哲学做“通”。
④把哲学做“通”,应在培养学识上下功夫。培养学识之要津莫过于回归哲学经典,通过与哲学大师的对话,逐渐培养哲学研究者所应具备的严谨的思辨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批判精神。同时,哲学研究者也要重视从时代中培养学识。如果说哲学经典在于培养一种哲学眼光,那么,社会现实则无异于活生生的素材,眼光渗透于素材才可能有大智慧产生。而且,我们所探求的是否是大智慧、普遍之理,也必须经过时代的检验。
⑤把哲学做“通”,应自觉打破学科分类所形成的“壁垒”。今天是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仅就哲学学科而言,即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八个二级学科,每一个二级学科里面又有更细微的分类。按照哲学的分类把各个领域做“深”、做“细”当然不无道理,但倘若完全按此壁垒森严的分类思路拘谨于某一个狭小的领域去做哲学,终其一生亦难做“通”矣。思想无禁区,智慧无边界。把哲学做“通”,要求哲学研究者不但要自觉地打破本学科由于分类所形成的“壁垒”,还要积极关注并善于吸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
⑥把哲学做“通”,应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善于将哲学的大智慧、普遍之理贯通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既是真理之源,更是真理的“试金石”和落脚处。尤其是对以哲学为业的人而言,“知行合一”更是“诚”之优良品质的体现。倘若哲学研究者说一套做一套,将哲学作为文字游戏甚至作为谋取某种好处的工具,那么,即便他说得天花乱坠,也难有说服力。
(选自2013年6月6日《人民日报》)
下面对于“哲学研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哲学的定义,历来没有准确的表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B.哲学是探求真理的,这种说法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哲学所追求的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之理”。
C.因为哲学所探求的真理,能对世界总体把握,既通透无碍,又通行天下,所以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
D.对于哲学研究者来说,把哲学做“深”、做“细”是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品位,还必须把哲学做“通”。

关于“如何把哲学做‘通’”的论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哲学做“通”,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三者缺一不可。
B.把哲学做“通”,要培养学识,既要与哲学大师对话,又要汲取时代素材。
C.把哲学做“通”,就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精通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D.把哲学做“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善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研究哲学、探求真理的方法。
B.哲学追求具有“通”性的真理,这种“通”性的真理,应该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C.第③段引用古代哲人的精辟论述,目的在于批判“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知难而退”等不良倾向。
D.回归哲学经典,与哲学大师对话,才是培养哲学研究者真正学识的唯一途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部分:阅读下面《老人与海》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和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的时候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的时候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拥而上,当它们再一次折转身扑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最后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人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着铜腥味,甜滋滋的,他一时间害怕起来。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选段最后一句“吃吧,星鲨。做你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一个人吧”反映了老头儿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
在与鲨鱼搏斗后,老人自己认为“他终于给打败了”,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声一片,持续不断,气息粗犷。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
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刚刚到达戈德维尔,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第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并准备绕绕好收起来。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双方怀恨在心,至今互不理睬。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颇感坍台。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他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于是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病而弓着。
集市上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所有种田的老把式都在朱尔丹掌柜的店里吃饭……
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除少数几个漠不关心的人以外,大家唰地站起身来,嘴里含着食物,手里拿着餐巾,向门口、窗口奔过去。
传达通知的乡丁敲了一阵小鼓之后,拉开嗓门背诵起来,“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伏图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乡丁说完便走。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午饭已经用毕。大家正在喝着最后一点咖啡。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子里的咖啡,起身上路,嘴里连连说:“在,在。”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乡长是当地的公证人,身体肥胖,态度威严,说话浮夸。
“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
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他便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重复他的抗议,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表明他什么也没有。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他为此心里难过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
“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是什么东西,他说不清楚。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马朗丹站在家门口,看见他走过,笑了起来。为什么呢?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他在朱尔丹的客店里坐下之后,又解释起来。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士高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别人的议论,他有所感。他闷闷不乐,用尽了力气洗刷自己,还是白费。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垮了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1年9月29日晚9时许,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升空,进入距地球约350公里的轨道,为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揭开大幕。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员将乘坐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载人交会对接,并进入天宫一号工作、生活。
天宫一号是目前中国最大最重的在轨航天器。从外表就能看出,迥异于飞船的三舱结构,天宫一号是两舱结构的飞行器,两个舱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资源舱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实验舱是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地方,航天员准备进入的就是这里。舱内是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正常环境,温度、湿度、氧气等都和地球上差不多。
交会对接根据航天员介入的程度和智能控制水平可分为手控、遥控和自主三种方式。具体的方法一般是先将目标飞行器发射入轨并精确测定其运行轨道,当其飞经待发飞行器发射场上空时,通过择机发射使后者与前者运行在相同的轨道上,并且将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随后再依靠飞行器本身的机动能力让两者逐渐连为一体。
“交会对接”成功无疑是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而这是举世公认的航天技术瓶颈,在国外载人航天活动早期,航天器在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就曾失败。比如,俄罗斯“进步M3-4”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过程中“相撞”。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航天员搭载神舟飞船发射升空,飞到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预定轨道上,逐步追近天宫一号。此时天宫一号正以每小时2.7万多公里的速度在飞行。神舟飞船逐渐靠近天宫一号,不用人为控制,飞船自己用对接机构去碰触天宫一号的对接机构,随后两个飞行器紧紧锁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长条状的组合体飞行器,两个锁紧的交会对接机构则形成了一个密封通道。
在交会对接时,天宫一号被动,神舟飞船主动。一旦成为组合体,就由天宫一号的控制系统作为“大脑”来控制整个组合体。等舱内大气压变得正常,一切就绪后,航天员就能轻松打开神舟飞船的门,进入密封通道,沿着这个直径0.8米左右的通道飘进天宫一号。由于是在舱内,航天员不必穿臃肿的航天服,穿的就是普通的蓝色工作服。
天宫一号有个环境控制生命保障系统,主要负责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舱内的大气环境控制,包括温度、湿度、舱压、氧气等,制造一个类似地面的人类生存环境,甚至还负责把人体产生的有害细菌排出去。
在太空,没有“尘埃落定”这个词。天宫一号里面,由于失重,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不会自己落下来。而由于环境密闭,不能和外界通风换气,产生各种各样的气味不可避免。除此之外,还有人的头发、皮屑、汗、尿等。不过,这些在天宫一号里都能够得到净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宫一号是两舱结构的飞行器,两个舱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

阅读下面小说
话匣子
精品店里摆卖的东西都非常漂亮雅致。
“看了好喜欢。”曾素媚微笑地和陪她一起来的何雯丽说:“几乎每一个都那么好看。”
她说的是眼前那些设计新颖、雕刻精细的小匣子,想像着里边收藏着一个个不同但华美而醉人的梦。
何雯丽颇有同感:“真是,看了果然叫人眼花缭乱。”
“不知道要选哪一个?”曾素媚小心地摸了这个,又抚了那个。
包着透明塑料薄纸的小匣子,沉默地排列在干净的架子上,等待被人喜爱。她们已经在精品店里走了三圈,何丽雯没有买东西,她只是听见曾素媚提起要到这里来,下班后刚好没事做,便跟着来当观光客。这时她已经有点倦意,便建议道:“就看你是买来做什么用的?”
“想收点东西。”曾素媚打开其中一个雕工精美的木制小匣子,有一阵清淡的香味飘出来:“啊!味道真好。”
“是啊,就这个吧。”何雯丽赶快替她做决定:“匣子是檀香木做的吧?”
天快暗了,刚走过来的时候,像要下雨,何丽雯不愿意再耗时间,反正不是她出钱,曾素媚买到好或者不好的东西,都与她无关。
“这匣子不错,淡淡的木头色。”何丽雯在找优点。
正好说到曾素媚的心坎里:“我就喜欢它的淡,绚丽或者璀璨,都不耐看。”
木雕的淡色匣子,放在曾素媚的床边,本来说要收藏一些东西的,但里头却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不过那盖子是时刻都合上的,还加了一把小锁头。
出来工作两年多,曾素媚已经明白社会和学校的差别。单纯和复杂是不能够划上等号的,单纯的人要在复杂的社会上行走,有很多困难等待被克服。
尤其在人性的丛林中,要了解一个人,不比喝一杯水。许多看起来和气善良的人,在涉及有关利益的斗争时,出卖是理所当然的行为。
每天晚上,曾素媚把精致漂亮的匣子打开,把所有心里的话都吐在里边,像一个人吃不下的东西都呕在盆里,然后拉水冲掉。而她说完话则把匣子盖上,并且还装个看起来稳固但不相称的锁头。
临睡前,她总要探看一下,锁头锁上没有?
甚至用手探测一下,才能安心睡觉。
何丽雯有一次问起:“上回你买的那个匣子呢?收藏了什么?”
她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何丽雯这个名字也被她收藏在里面了。
一个漂亮的话匣子,但她非常担心被人偷走,万一打开来,无论谁听到那些话,都会对优雅秀气的她改观。
她有时做梦,会听到她的话,从匣子里边跑出来,都是一些骂人、气怨和埋怨的话。
在这个时候,房间的空气似乎有一种不太好闻的气味,那并不是匣子原来的清清檀香味。
小说极力渲染“小匣子”的精美,其作用是什么?
注重铺垫是本文的又一特点,从文中找出至少两处起铺垫作用的语句。
(1)
(2)
“单纯和复杂是不能够划上等号的”在作品中的意义是什么?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善于设置悬念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情节就是在悬念中不断推进的。
B.“她总要探看一下,锁头锁上没有?”的细节,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
C.“优雅秀气”的外在形象与飘着清淡檀香味那只精美的木匣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
D.作者用一种带有优雅式的讽刺手法揭露了人的某一方面丑恶的习性。

E.作品所体现的人性的虚伪累加起来就是一种奸诈,令人厌恶。

阅读下面的文字
享受辽阔
吉普车飞驰在戈壁滩上。
举目四望,大漠无际。波纹形的沙丘起伏着,簇簇骆驼草点缀其间,是一幅壮阔的画卷。眼睛望不到这道路的尽头,目光测不出这戈壁的宽度,极目之处是天地相连的朦胧边界,真是“不到戈壁不知中国之大”。车内播放着大西北豪放而深情的民族乐曲。悠扬而大气,更令人心潮起伏,思绪之飞扬。这世上还有什么比戈壁更辽阔?是无边的草原,还是浩瀚的大海?
如果就空间尺度而言,更为辽阔的当属太空。宇航员们从戈壁滩起飞,直上云霄,他们在那里鸟瞰地球村,仰望深空,亿万颗心分享着他们的感受。人们赞叹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称颂为探索未知的不吝付出和奉献精神。可是,宇航员才飞了多高呢?只有几百公里,用宇宙的尺子来衡量,那真是一丁点!即使登上月球,也才跑到38万公里的高度,那只是一个光秒的距离,还在地球“郊区“的范围里。人类向金星、火星、木星乃至冥王星成功地发射探测器,是宇航史上一曲曲动人的凯歌。不过,他们走的也只有若干光时的距离,还没有跑出太阳系呢!银河系里有多少颗太阳这样的恒星,银河系外又有多少未知的存在?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谜团如何解破?遐想诱人,无边无际……
如果就时间尺度而言,最辽阔的莫过于历史。人类一代代经历了多少个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历史变革!有原始和质朴,有灾难和战争,有奴役和反抗,有丑陋和邪恶,有美丽和善良,有建设和创造,有文明和进步,有和平和幸福……历史的天空像漫长的画卷和诗篇,留下了无数的感叹和教益。但在自然历史的长河中,全部的人类历史也只是短短的一瞬,人类还太年轻!生命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宇宙从何而来?更是探索中的课题。我们生活在时间之中,却不明时间的源头和起点。人类对一个世纪以后的一切,都难以给出准确的预测,更不明白人类、地球和宇宙遥远的未来。这个有趣的探索,则是“未来学”的使命。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一个不明始点和终点的时间轴,是一部没有开篇和结尾的史书!
然而,宇宙之大、历史之长皆可包容在人的心田和脑海之中,最辽阔的还是人类的思维的胸怀!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思维可超越已知的时空,幻想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未知,怀着对真理的执著追求,进行不倦的探索——无论成功和失败,都是饶有兴味的享受。人们的胸怀因饱受磨难而深沉,因俯视人生而超脱,在平凡中升华着高尚。善良的心灵,怀着对亲人、朋友、老幼和弱者的深情,能做出无条件的奉献和牺牲。进步人类的胸怀,能接纳多元的文化,创造出无尺度而高价值的精神产品,演奏出一部部雄浑的协奏曲,不断把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茅盾也曾说:“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真是所见略同。这里有时空结合在一起的多彩的存在,于有限中充满无限,和谐着激情和理性,丰富着深邃和崇高。
一阵颠簸,使思绪又回到面前的戈壁世界。正是这里,可以使人同时感受到大自然和人文的辽阔。这广袤无垠的戈壁荒漠,为一批批为国奋斗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几代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在曲折磨砺中成熟,却也享受着一次次成功给予的无可比拟的激动和兴奋。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成一点有用的事。这种精神享受是无可替代的。在他们眼里,和一番大事业密不可分的戈壁滩不仅辽阔,更美丽得令人心醉。在他们的耳中,不仅回响着醉人的欢呼,而且鸣奏着只有内心才能感受的动人乐章——一种民族振兴的弦外之音。
也许他们清苦,也许他们平凡,但崇高的事业使他们心田丰美,心胸辽阔。
辽阔源于超脱自我。辽阔是至高的享受!
下列为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着力描述戈壁滩的无边无际,突出其壮阔,目的在于引出“辽阔”这一话题。
B.第3段中,“宇航员才飞了多高呢?”但“亿万颗心”却分享着他们的感受,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地无知和易于满足。
C.第5段说“人们的胸怀因饱受磨难而深沉,因俯视人生而超脱”,文章最后一段又说“辽阔源于超脱自我。辽阔是至高的享受!”因此,要享受辽阔,必定要饱受磨难。
D.文章引用雨果、茅盾的言论,既论证了“最辽阔的还是人类的思维和胸怀”,增强说服力,又增添了文章的人文气息。

E.文章以辽阔的戈壁滩为切入点,以歌颂甘守寂寞、历尽艰辛、心胸辽阔的航天人为落脚点,逐层推进,揭示了辽阔的真正内涵。
作者享受的“辽阔”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答:
文章第2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句式?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
本文题为“享受辽阔”,怎样理解“享受”二字呢?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