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很旧的闲话
武 歆
作为一个普通的写作者,我感觉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身边拥有着太多的文学素材,几乎到了俯拾即是的地步。记得1980年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一位文学长者诚心地叮嘱我,要睁大眼睛,要注意发现生活中的故事,稍不注意,素材就跑了。可是现在,素材就像蛾子、就像兔子,不住地扑火、不住地撞上树桩。但是,只要稍微安静下来却又发现,这些故事、箴言,好像有着相同的气质、相同的质地,似乎产自同一家工厂,只不过改了型号、变了包装。
当下的人们享受着相同的信息,一个人知道的事,其他人立刻就能知道。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事,大家第一时间就能得知,广为传诵。看上去很近,其实又很远。很多人都难过地说过,有一天感到孤独,想要找个人面对面倾诉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不知道该找谁,想来想去,没有一个人适合。除了前段时间广为流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其实还有“热闹的微信圈里的朋友们都去哪儿了”?
很多年前,我看西安半坡遗址介绍,在这个距今6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村落里,人和畜生活在村落的中间,公共墓地在村子边上,孩子的墓地在房屋的旁边。人、畜、逝者共存一个空间,共同倾听鸟儿啁啾声、溪水流淌声,共同观望同样的银白月光;很多年后,我阅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惊讶地发现也如半坡生活一样,生者与亡者在同一时空下,互相说话、道别,或是擦肩而过,甚至相互询问过去和现在的疑问,彼此没有任何的间隙。
当下的我们,过于注重公共信息,过于注重与外人的关系,他人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要猜疑其中是否有诈,是否酝酿某种阴谋,在微笑着互相欣赏、赞赏彼此手串的时候,却有着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内心。我们早就忘了门口那棵丁香树的面容,忘了抽屉底层的童年照片,忘了母亲穿多大号码的鞋子,忘了逝去的亲人。当然,也忘了自己。
在我家小区有一个幼儿园,冬季的早上,只要没有雾霾并且拥有灿烂的阳光,那时候孩子们就会出现在广场上,他们做着极为简单的游戏,但却是一派深入成年人骨髓的欢笑之声。我坐在不远处的木椅上,看孩子们游戏。我想等我60岁以后,做一个幼儿园老师怎样?我的腿脚应该不成问题,能蹦能跳,只是面对简单的游戏,我能不能笑出声来?直到这时我似乎才明白,6000年前的半坡人为什么要把死去的孩子葬在房屋旁。因为孩子们简单,没有防御能力。复杂的人总想去呵护简单的人,为什么不是简单的人保护复杂的人?
世间的道理都很简单,否则《论语》的字数就会很多;但是字数很短的《论语》,却需要字数很多的注释。这句话谁说的?记不得了。
不说了,闲话说不完。拿出大木桶,倒上热水泡脚,睡一个很好的觉,做一个很旧的梦。
( 选自2014年12月12日《中国作家网》,有删改)课文第三段描述原始社会村落生活有何作用?
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看上去很近,其实又很远。
(2)他们做着极为简单的游戏,但却是一派深入成年人骨髓的欢笑之声。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表现手法
本文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刻碑名手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是古稀之年了。
他长得高大魁梧,浓眉大眼,但面白无须。两只手掌伸开来,小蒲扇一样;指骨节很突出,只要轻轻一握,便咔吧吧一阵脆响,让人觉得那手非常有力气。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一生中刻过多少碑?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那时他才三十来岁,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他后来听说,在望江楼原址,竖起一座巨大的工农兵“造反有理”群雕像。又过了些年,雕塑拆了,改建成了一个大花坛。现在恐怕是拆了花坛,再在原地重建了望江楼。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字的大小、行距、结构,儿子是否都了然于心了?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听完范玉成的话,说:“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陈主任问。
“你放心。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重点对范玉成的手进行了描绘,小蒲扇一样,骨节突出,轻轻一握咔吧吧作响,主要表现他作为刻碑人的身份特征。 |
B.小说写范玉成尽管年已古稀,而且已退休多年,但仍愿意为儿子把关,目的是为下文纠正《重修望江楼记》碑文的情节做铺垫。 |
C.儿子范致远在小说中是个线索人物,所有重点情节都是由儿子引出,但儿子的性格却没有在小说中明确表现。 |
D.小说中华声市长这个人物虽没有出场却栩栩如生,其撰写的碑文“情文并茂”,可见其才华,转达对范玉成的敬意并改正错误,可见其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知错就改的工作作风。 |
E.小说娓娓道来,像讲述身边故事,详略处理得当,情节连贯顺畅,对儿子的工作程序通过范玉成的心理活动表现,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使情节发展自然。
(2)简要分析小说中范玉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结尾处描写望江楼及周围风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写范玉成纠正了碑文中时间的错误,但碑文的墨稿却无法由书法家修改,而是由范玉成补写,这一情节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古代交通工具一般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南朝梁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船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古代送别诗词中出现的“长亭”和“南浦”意象,就与运用这两类交通工具出行密切相关。
秦汉时期,自两京始,在车马所行的官道两旁,已经开始设置邮亭与驿站。邮、亭、驿的设置在功能上是有区别的。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说“邮,行书舍也”,可见邮是负责递送文书的机构;而《汉官旧仪》中记载“亭长持三尺板以劾贼,索绳以收执盗”之语,可见亭的职能是抓捕奸盗。驿站的设置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古代制度,驿的功能主要是递送朝廷文书或为朝廷任命的使者和官僚提供上任与出使的旅行服务。邮、亭、驿三者有区别也是有联系的,功能上有太多的重合,故有邮亭、邮驿、驿亭等复称。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大多是文学家夸张之词,而非实录。《汉官旧仪》所载“十里一亭”、“五里一邮”,并言邮亭相去“仅二里半”,汉代也未曾付之实施,这么密集的邮亭,得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朝廷与民间的负担又是多少,可想而知。但长亭短驿,在中国古代交通体制中确实长期存在。《说郛》中记载了宋人一首打油诗:“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这首打油诗就道出了中原地带有“长亭短驿”这样一个事实。
古代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词和在北方写的诗词,其所选用的意象形成的意象群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在古代送别诗词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词,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相对较少。如《楚辞》中,“长亭”“短亭”等意象的用例几乎没有;相反,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却极为常见。这种现象,与中国南北不同的地理特征紧密相连。
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其赋中多见“浦”字,《九歌》中有“望涔阳之极浦”之语,《离骚》中也有“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对于“浦”,《说文解字》解释说:“浦,水滨也。”《风土记》说:“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道分流处,理所当然成为舟船停泊之所。“南浦”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据初步考察,或与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完全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如江淹《别赋》中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谢朓《送远曲》诗中也有“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的诗句。唐诗宋词中,“南浦”意象俯拾皆是,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诗曰“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柳永《倾杯》词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继屈原这一手法,不断将离愁别绪的文化因子,添加到“南浦”之上,以致使“南浦”这一意象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曰:“南浦,送别之地。”叶葱奇也注曰:“古人送别之地多称南浦。”
(节选自2015《古典文学常识》第1期)下列关于原文一、二两段内容的理解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长亭”和“南浦”意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
B.邮、亭、驿功能有别,邮负责传递文书,亭主司奸盗,驿则兼有传递朝廷文书和保障官员出行之责。 |
C.汉制规定,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亭相距要近,实际上汉朝没有能力完成如此密集的交通设置,但文人在作品中对此多有夸大。 |
D.《说郛》中记载了一首宋代人写的打油诗,提及宋代在中原地区也设置了长亭短驿的事实,说明这种交通体制确实长期存在。 |
下列关于“南浦”这一意象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南方作家所写的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与河流有关的“浦”或“南浦”等意象,这与南方交通多走水路、多用舟船有关。 |
B.屈原的《九歌》和《离骚》中有关“浦”的诗句赋于“浦”以文学的内涵,而《说文解字》和《风土记》则赋予它以地理的意义。 |
C.“南浦”与送别产生固定联系,源于屈原,得力于南北朝诗人,在唐诗宋词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文学现象。 |
D.“南浦”从一个地理名称升华为文学意象,历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赋予它以离情别绪的文化因子。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朝梁江淹《别赋》中的文句,引发了人们对“长亭”和“南浦”等意象的文化联想,生发了与“别”相关的情愫。 |
B.诗人们在南方写的送别诗多选取“南浦”一类的意象,在北方写的送别诗则多选取“长亭”“短亭”等意象。 |
C.文中多处选取屈原的诗句,来论证“南浦”的文学内涵,缘于屈原是南方诗人的代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
D.唐代李贺的《黄头郎》中的诗句“南浦芙蓉影”中的“南浦”意象已经定位为送别之地,后人对这种理解也多认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的长度与高度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朱建信《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有删改)根据文意,标题“文化的长度与高度”中的“长度”是指,“高度”是指。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传统文化不加以区分,不考虑其在科学、文明和进步方面是否具有积极意义,盲目地弘扬,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 |
B.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我们不能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 |
C.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有,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
D.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 |
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A.美国的立国史虽然比较短,但是其产品和技术比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
B.作者反对“论坛”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 |
C.“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它不能够孕育出现代科学技术。 |
D.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霞飞澜沧江
原因
换上金色的晚装,它衣袂飘飞地走过河岸,走过树梢,留下一行行斟满灿烂笑容的足迹。
我说的是夕阳。在满是落照的江波里,它的投影真像陈列在锦缎上的、被谁捧出的一串鲜花项链。那时,我正在一艘客轮的甲板上,倚着栏杆四处瞭望,尽情观赏着落日熔金、霞映江天的景象。
事实上,在8个多小时的航行中,这条江向我们奉献出的景色,都让我贪得无厌地品读着、体味着。我为它的神秘、狂野、多姿多彩而陶醉。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澜沧江!
傣族人叫它“南兰章”,意为“百万大象繁衍的河流”。出国后它叫湄公河,而“湄公”两字,据说在泰国语里意为“母亲”。不同的称谓,有着相同的寓意,那就是:它是一条繁衍和延续着生命的河。
它从青海唐古拉山启程,经西藏进入云南境内,走过雪山峡谷,走过无数的峭崖陡坡,向南流经迪庆、丽江、大理、保山、临沧、思茅,到达西双版纳。然后出国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国海,全长4880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河流。由于它是一条连接着6个国家的河流,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称。
我们在景洪港登船。绿,热带雨林多层次的、浓得化不开的绿,横七竖八地涂满了两岸,河水一样朝无尽的前方汹涌奔腾,野性十足,发散着强烈的原始气息。
正值少水季节,水落而石出。数不胜数的礁石、鹅卵石构成河面奇异的风景。既然河水清碧如茶水,不妨把那坐在河心的圆形礁石想象成一把紫砂壶,周围的小礁石是茶盅;既然天空爽洁如素笺,不妨把那站在河边的柱形礁石想象成一支画笔,前面一溜鹅卵石是颜料碟……河道的左侧向我们呈现出一座袖珍的水上石林了。石头们或如手指,或如竹笋,或如剑戟,疏密有致地分布着。它们大多青黑发亮,仿佛被无数的刀锋磨过。这刀锋也许就是亚热带一年四季都亮晃晃的阳光了。
河道时宽时窄,河水时急时缓。险滩和暗礁层出不穷,激流和江浪也不断对客轮发出挑战。由于水手的富有经验,客轮沉稳地前进着。
依偎着两岸,大小不等的沙滩或左或右再三呈现,它们大都线条柔和、简约、流畅,如一幅幅质地细腻的丝绸。沙滩上偶尔可以看到独木小舟的遗骸,或者一缕渔家野炊的袅袅蓝烟。最难忘的是出现于江心的一个玲珑绿岛。哗哗江水,被它梳成两绺,披散开去,仿佛小岛别致的发型。也许是被客轮的马达声所惊扰,仿佛绿波荡漾的小岛溅起一片飞沫,几只白色的水鸟扑棱棱飞起。它们有的飞向老挝一侧,有的落脚缅甸一方,浑然不顾及自己的国籍。
同行的乔先生说,澜沧江—湄公河是两岸人民生命中的一条动脉,我们特别珍爱它。因此在开通和整治航道中,环保问题被摆在了首位。对需要进行整治的20多个险滩,都进行了国内最高水平的透彻研究,搞定向爆破、钻孔爆破、小当量爆破。国外有媒体说,整治炸毁了江中小岛,加快了水流速度,影响了鱼类生存。实际上,整治不但使河道保证具有1.5米以上的水深,使船只的装载力提高到300吨,还改善了流速,保持了空气的畅通和新鲜,保留了良好的生态和美的景观。澜沧江—湄公河已成为一条连接沿岸国家的生态走廊、经济走廊、旅游走廊和文化走廊。
我们的客轮停靠于泰国清盛港。为表示欢迎,泰国友人向我们每人赠戴一个鲜花项链。我看清了项链上的花朵为钟形,火红色,鲜亮明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经打听,知道花的名字是:“感恩花”。
真应该感恩澜沧江—湄公河所带给我们的一切。那花的名字,真好!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文章开头两段写“夕阳”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描写了澜沧江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技巧。
文章以“那花的名字,真好!”来结尾,试探究其深刻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
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觉醒。
新的一年,承载新的期盼,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此刻,在无数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急促脚步中,在大学校园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里,天下父母的心弦又一次被拨动。“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日前,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一己之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发?
捡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闻,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功利主义盛行之下,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也许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实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发家致富后苦读诗书、立德立言的个案,但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更不会有仅靠物质繁荣实现长治久安的盛世。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醒?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个人也好,国家和社会也好,都需要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从2014开始,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摘自《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0日05版,有删改)本文以“教育”为话题,探讨了教育的和________,提出了教育应该立德树人,才能让生命蓬勃生长的观点。
下列关于“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德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智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 |
B.真正的教育应该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而不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
C.教育就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仅仅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 |
D.当今社会,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所有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 |
B.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最主要是因为人们感叹节目里的亲子生存体验可望不可即。 |
C.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 |
D.社会需要这样的觉醒: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