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m,m﹣n)与点Q(﹣2,3)关于原点对称,则点M(m,n)在( )
A.第一象限 | B.第二象限 | C.第三象限 | D.第四象限 |
一位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社会:“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下列事件不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国民革命运动 |
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 | B.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
C.粮食产量增加,富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
“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 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反映的是
A.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
B.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
C.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 |
D.法国国民议会通过1875年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