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时至而作,渴时而止。”以上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 A.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 B.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
| C.尊重自然规律 | D.注重因地制宜 |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
点是
| A.分散性 | B.自给自足 | C.相对稳定性 | D.精耕细作 |
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
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明朝政府编制“鱼鳞图册”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限制土地兼并 | B.便于分配土地 |
| C.便于征收赋税 | D.便于奖励垦荒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
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
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
|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
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 A.土地归国家所有 |
|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
|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
|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
| B.铁犁牛耕的推广 |
| C.国家走向统一 |
| D.封建制度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