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的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
A.劳资关系非常紧张 | B.工厂纪律比较严格 |
C.工人受到残酷剥削 | D.工人生活水平提高 |
下图为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一张1899年手绘草图。根据其设计原理发明的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该草图的作者应是()
A.史蒂芬孙 | B.莱特兄弟 | C.福特 | D.富尔顿 |
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 | 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 |
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 | 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 |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 B.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 D.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 |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