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责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 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加以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两伊战争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西方圣人的对话
对话主题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知”(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是“美德即知识”。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他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对话主题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分析两国思想家关注问题的不同角度。
(3)17世纪中国和18世纪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家们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老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而同一时期,中国社会虽也有发展,但与欧洲相比传统观念变化不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试从经济、政治思想和自然方面加以说明。
(2)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各举一例说明。
(3)概括分析说明同一时期欧洲变化巨大、中国变化较小的原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一组图片: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一的机器是谁发明的?这项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二的发明者是谁?这项发明有何意义?
(3)图二的发明能够运行是依靠什么动力?它能够取代图一的蒸汽动力的原因有哪些?
(4)上述两项发明分别出现在第几次工业革命中?由此你对科学技术有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件数)
中国科技发明
世界其他国家科技发明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中国的世界记录》)

类别
数学
天文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9


材料二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在这批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
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大国崛起》
材料三 下列是两幅反映现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并举出一例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最中心的位置”。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你再举一例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