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律相浃,而野蛮不能也……故有国斯有法,无法斯无国。故言治国而欲废法者,非直迂于事理,亦势之必不可得致者也。
——梁启超
材料二  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今日办法只有以人就法,不可以法就人……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稍有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一梁启超的思想相比,其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材料二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请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2)你同意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辛亥革命百年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请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有关辛亥革命后的图片资料

图一:清帝退位诏书图二:剪发辫

图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图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图五:民国初年岭南大学男女同校
(1)图片证史请根据提问解读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
图一:退位诏书的清帝是哪一位?
图二:剪发辫与哪一政策有关?
图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影响?
图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图五:民国初年岭南大学男女同校说明社会的什么进步?
材料二:不同的人对这场革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历史学家胡绳对此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作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200字以上)

国际格局的演变
下列图表的内容与20世纪的国际格局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

史实
推论
判断
①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
英德矛盾是两大军事集团最主要矛盾

②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是帝国主义国家争霸所造成

③《凡尔赛和约》把战争罪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是强权政治的产物

④英国的世界霸权在一战后遭到美国挑战
欧洲列强在世界舞台中已无发言权

⑤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强不息:(10分)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做事极不容易。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末,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回答问题:
(1)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3分)
(2)用史实说明实现“自强”的途径。(4分)
(3)蒋廷黻对这场自强运动持怎样的态度?
(4) 谈谈你对这场自强运动的看法。(2分)

以史为鉴:
认真总结正确认识康乾盛世的得失,有利于我们辩证认识中国近代初期的形势。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图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16页
请问题
(1)根据所给材料,结合已有知识,说明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时势”? 4分
(2)如何理解清王朝“安于现状”,“注定最后要在一场决斗中被打垮”?3分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这场“殊死的决斗”的实质是什么? 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