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律相浃,而野蛮不能也……故有国斯有法,无法斯无国。故言治国而欲废法者,非直迂于事理,亦势之必不可得致者也。
——梁启超
材料二 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今日办法只有以人就法,不可以法就人……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稍有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一梁启超的思想相比,其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的出现加快了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脚步。英国的乡村在农业革命的冲击下,从15世纪后3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领主用暴力或各种欺诈手段强占农民的公有地和他们的份地,用栅栏、篱笆、壕沟围圈起来,变成领主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圈地运动不是要把农民继续束缚在原来的土地上,而是要把他们赶出原来的土地,从而无形中推动农民大规模地离开土地,整个过程延续了300多年,它使英国摆脱了传统社会周期性生存危机的困扰,孕育了近代乡村工业,为乡村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动力,它在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袁亚愚《农民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
迁出 |
他乡种田 |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
出国从事工商业 |
1820—1849年 |
29 |
29 |
0 |
0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年 |
156 |
0 |
118 |
38 |
1912—1939年 |
473 |
0 |
77 |
396 |
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 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在推动英国社会发展上起到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三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回答问题:
(1)阅读图一和图二,回答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准备怎样解决土地问题?如何评价?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3)按照材料三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政治文明在中国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东西方历史和文化以及社会现状的差异使其文明各具特点。阅读材料: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材料二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材料三 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并享有皇帝的尊称,是国家的元首……
第十七条: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指出英国有哪些政治制度“已为世人所公认”,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有衡”的?
(3)根据材料三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比较该国皇帝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官吏选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
材料一 关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的材料
雅典人 口总数 |
雅典公民总数 |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
表决形式 |
程序 |
罪名 |
||
陪审员 |
审判员 |
产生方式 |
|||||
约40万 |
约4.2万 |
6 000 |
501 |
抽签 |
举手 |
一审制 |
怠慢神灵和蛊惑青年 |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科目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注:“时务”是指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选拔有什么特点?并做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3)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官吏(公职人员)选拔上的异同点。
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佗名。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议,再由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惧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