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廉政建设需要制约权力,进行制度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刺史)秩卑权重,以卑临尊……此大小相制 ,内外相维(相互制约平衡)之意也。
——《中外监察制度简史》
材料二 美国首都华盛顿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国会大厦位于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白宫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如图)
材料三 所谓“五权”,是指除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之外,还有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看到了三权分立学说的不足:由议会掌管监察权,不利于权力的相互制约,容易造成 “议会专制”;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导致“任用私人”和“盲从滥举”。……根据孙中山设计的五权宪法,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组成,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他提出的五权分立、权能分治、以权治能等思想……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是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伟大创新。
——王华的《制度设计中的创新与缺陷》
材料四 第2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83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地方国家机关的干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131条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13条 宪法第五条增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习近平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时期刺史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华盛顿的城市布局体现了美国怎样的政治信仰?这种城市布局有什么社会教育意义?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评价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4)根据材料四,你对新中国廉政建设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哪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言。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为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之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至元丰初,储积赢羡……元丰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以储之,几(几乎)百楹。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请回答:
(1)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材料二、四,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变法结果的异同。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回答:
(1)当时社会危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
以下是战国和辽、宋、夏、金时期货币形制的图案:
货币的演变反映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变动。
据此回答:
(1)参照图1,概括说明秦朝实施这一措施的重要意义。
(2)依据图2 和所学知识,宋、金、夏时期中国货币有何新的发展?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面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以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院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福威。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传统的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4)元代实行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四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以下两图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情况和对外开放格局图。
请回答:
(1)图1 反映了什么问题?
(2)图2 反映了什么问题?图中所示经济特区有哪几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4)21 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确定的?目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