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朝统治者都很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上计制度”。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隋唐时期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随着雍正王朝“摊丁入亩”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税收由人头税转向财产税和土地税。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 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这些功能形成的历史因素
(2)据材料二,与中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阅读题(37题14分,38题14分。39题为附加题,有能力的同学选做)
材料一 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看到了冲天的焰火、铺张的画卷、跳跃的活字和金灿灿的司南。它们分别代表着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强化了这一事实,中国不但是个文明古国,而且还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的技术大国。
—— 新华网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大发明流入传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了重要的作用。造术和印刷术替宗教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民国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三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1)从材料一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在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在料————

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⑴ 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法西斯侵略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简述理由。
⑵ 中途岛海战美国为什么会以少胜多?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谈谈你的想法。
⑶ 中途岛海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国)陆军实力之总数不应超过10万人,军官及补充部队在内,并应专为维持领土内之秩序及边界巡查之用。德国之强迫普及(即普通)征兵制应予废止。德国陆军仅能以志愿服役者募集组成之。莱茵河之东50公里一线之西,在德国领土内之要塞工程、堡垒及陆地要塞均应解除武装,并拆卸之。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国防部队中的服役系以普遍兵役为依据。德国和平(时期)陆军……由12个军团和36个师组成。(注:当时德军每个陆军师的编制为1.4万人)
——《德国国防法》(1936年)
每一个德国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凡应服兵役者,遇下动员令时,应听从国防军调遣。……战时和遇特别紧急情况时,德国国防部长授权可以扩大应尽兵役义务的德国男子的范围。
——《德国兵役法》(1935年)
请回答:
⑴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指出它们的主要不同之处。
⑵ 希特勒上台后,除上述变化外,另有哪几个方面的相应措施?
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上述情况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
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⑴ 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
⑵ 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
⑶ 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频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岛屿、彭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无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待遇”的?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件?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