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漫画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露现实的本质。右边的漫画反映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府的真实意图是
| A.建设民主国家 |
| B.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 |
| C.独裁内战 |
| D.惩治政府腐败现象 |
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
|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 |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
| C.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 | D.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他《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说:“从红军1934年10月16日在华南渡过浅浅的于都河,直至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征把中国这段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下列能说明长征与这段历史联系的是
①长征精神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②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
④长征撒下了革命火种,成为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关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形式与道路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则材料最能说明
| A.中国革命必须走中心城市武装暴动的道路 |
| B.中国共产党没有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
| C.党内对中国革命斗争形式与道路存在严重分歧 |
| D.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
1919年11月16日,在福州的日本侨民数十人持械寻衅,与福州市民发生流血冲突,死伤8人,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史称“闽案”,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地的学生集会声援“闽案”,指出:“国人欲图自救救国,除人人尽力不用日货外,别无他法”。会后举行示威游行,沿途极力劝说商人抵制日货。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抵制日货是反帝爱国运动的一种形式 | B.“闽案”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延续 |
| C.“闽案”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相同 | D.“闽案”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