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其中,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是( )
| A.壮大秦国兵力 | B.增强经济实力 |
| C.减少改革阻力 | D.削弱三晋民力 |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 B.现代化的角度 |
| C.社会思潮的角度 | D.社会群体的角度 |
民国时期,我国钢铁不但大量需要进口,钢铁冶炼设备也需要大量进口.同时有大量出口炼钢原料.该现象表明
| A.我国工业发展缓慢 |
| B.工业发展完全依赖外国 |
| C.工业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善体系 |
| D.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
某时期人们迫切收集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腊手稿。这一时期是
| A.公元前9—3世纪 |
| B.公元4—10世纪 |
| C.公元14—17世纪 |
| D.公元20世纪 |
“一个知道任何正当地吸收生存之乐的人,是绝对的而且神圣完善的人”该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什么情况提出来的
| A.蒙昧主义 |
| B.等级秩序 |
| C.来世主义 |
| D.人文主义 |
按照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均GDP大约为445美元(按1990年美元算),到1820年上升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长了50%。同期,西欧国家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从公元元年的450美元增长到1820年时的1204美元,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国也大致如此。而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从原来的667美元增长到6049美元。请问,关于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人均GDP成倍增长的原因是
| A.人口的减少 |
| B.战争的影响 |
| C.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
| D.经济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