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的高原农业系统被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主要是建造梯田,在陡峭的坡地和不同的海拔高度上进行耕作。从海拔2800 米到4500 米,可以发现三种主要的农业系统:玉米主要种植在低海拔地区(海拔2500~3500 米),马铃薯主要种植在中海拔地区(海拔3500~3900 米),海拔4000 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主要用作牧场,但也可以种植高海拔作物。阅读秘鲁示意图,回答下面各小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马铃薯的温度带属于( )
A.热带 | B.亚热带 |
C.温带 | D.寒带 |
秘鲁的高原农业系统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A.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
B.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
C.沿海,交通便利,有利于产品出口 |
D.科技发达,技术含量高 |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勘探队员观察到,甲处有一自北向南流的河流,东岸冲刷严重;某日,国际标准时10:50时,该地钻孔处旗杆的影子缩为一个点。读图回答问题。该地
A.位于北半球 |
B.位于西半球 |
C.盛行风为东北风 |
D.一年中可能有两次太阳直射 |
有关该地的判断正确的是
A.乙处岩石可能为变质岩 |
B.四个钻孔都可能钻到地下溶洞 |
C.甲处河流不可能有地下水补给 |
D.铁矿矿体形成时间比断层晚 |
下图为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读图,回答问题若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
A.东风 | B.西南风 | C.西北风 | D.东北风 |
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最宜选择在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下图是某城市制造业与服务业空间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影响图中各曲线形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通达度 | B.技术水平 | C.地价水平 | D.环境优劣 |
与1995年相比,2009年该城市
A.城市功能分区明显弱化 |
B.市区服务业密度增加 |
C.制造业向城区中心集聚 |
D.近郊制造业产业密度减少 |
道路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道路网的总里程与该区域面积的比值。平均车行速度是指某地区各种汽车的平均行车速度。下图是某特大城市道路密度和平均车行速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甲地的值可能为
A.4.6 | B.5 | C.3.1 | D.3.8 |
甲处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事物是
A.十字路口 | B.绿地 | C.卫星城 | D.商业区 |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第问题。图示区域
A.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
B.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
C.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 |
D.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 |
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内能够欣赏到“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 |
B.区域内南部河流一般在每年春季开始进入汛期 |
C.作物熟制由北部两年三熟过渡到南部一年两熟 |
D.天然橡胶是该区域普遍种植的最主要经济作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