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
B.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
C.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
D.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B.“舍人”,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
D.“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宋璟,邢州南和人。璟少耿介有大节,博学,工于文翰。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长安中,幸臣张易之诬构御史大夫魏元忠有不顺之言,引凤阁舍人张说令证之。说将入于御前对覆,惶惑迫惧,璟谓曰:“名义至重,神道难欺,必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缘犯颜流贬,芬芳多矣。或至不测,吾必叩阁救子,将与子同死。努力,万代瞻仰,在此举也。”说感其言。及入,乃保明元忠,竟得免死。
璟寻迁左御史台中丞。张易之与弟昌宗纵恣益横,倾朝附之。昌宗私引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言涉不顺,为飞书所告。璟廷奏请穷究其状,则天曰:“易之等已自奏闻,不可加罪。”璟曰:“易之等事露自陈,情在难恕,且谋反大逆,无容首免。请勒就御史台勘当,以明国法。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必知言出祸从,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则天不悦。内史杨再思恐忤旨,遽宣敕令璟出。璟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臣擅宣王命。”则天意稍解,乃收易之等就台,将加鞫问。俄有特敕原之,仍令易之等诣璟辞谢,璟拒而不见,曰:“公事当公言之,若私见,则法无私也。”
开元初,征拜刑部尚书。其秋,驾幸东都,次永宁之崤谷,驰道隘狭,车骑停拥,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并失于部伍,上令黜其官爵。璟入奏曰:“陛下富有春秋,方事巡狩,一以垫隘,致罪二臣,窃恐将人受艰弊。”于是遽令舍之。璟曰:“陛下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由于下。请且使待罪于朝,然后诏复其职,则进退得其度矣。”上深善之。
(选自《旧唐书·宋璟传》,有删节)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缘犯颜流贬缘:因为 |
B.昌宗私引相工李弘泰观占吉凶引:邀请 |
C.乃收易之等就台收:拘捕 |
D.其秋,驾幸东都幸:幸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璟耿直有气节,学识广博,善于写作,二十岁考中进士。他做官正直,武则天非常器重他。 |
B.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有谋逆的话,让张说作证人。张说将要去朝廷作证的时候,宋璟告诫他,人的名誉和道德是最重要的,不要诬陷好人求得自己免罪。 |
C.则天不同意追究易之等人的罪,宋璟不顾安危坚持劝说,他认为易之等人虽然在案发前自首,但他们犯的是谋反罪,不能原谅。 |
D.皇帝出巡,因为马路狭隘,发生了车马拥堵事故,皇帝下令罢免河南尹李朝隐、知顿使王怡的官职。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俄有特敕原之,仍令易之等诣璟辞谢,璟拒而不见。
(2)陛下责之,以臣言免之,是过归于上而恩由于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胜:堪,能承受 |
B.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决:决定 |
C.是以圣人不期修古期:日期 |
D.不法常可法:法规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论世之事,因为之备②构木为巢 |
B.①构木为巢以避群害②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
C.①号之曰燧人氏②皆守株之类也 |
D.①人民少而禽兽众②而汤、武征伐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B.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C.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D.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力绝群。仕吴为通江吏。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迁建平太守。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武帝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亡国?”彦曰:“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谓彦曰:“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彦厉声曰:“陛下知我,而卿不闻乎?”帝甚嘉之。
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罪。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侍。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中都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于是机等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之。在镇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自表求代,征为大长秋。卒于官。
(选自《晋书•吾彦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奇其勇略对•••••• 感到惊奇 |
B.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率领 |
C.乃更荐之改变 |
D.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优秀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君明臣贤,何□亡国 ②前后内史皆诬之□罪 ③自古由贱□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
A.①以 ②以 ③且 | B.①为 ②以 ③而 |
C.①以 ②于 ③而 | D.①为 ②于 ③且 |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
B.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
C.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
D.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彦虽出身寒微,但面对突袭,他举几御之,英勇无比,陆抗提拔了他,众人没有谁不服的。 |
B.吾彦在回皇帝问话时客观指出陆抗和陆喜的不足,但陆抗的两个儿子陆机和陆云因而心生怨恨,总是诋毁吾彦,后来在长沙孝廉尹虞的劝导下,才消除了对吾彦的恨意。 |
C.吾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人都畏惧他。顺阳王畅纵使骄纵也不能诬蔑他,反而钦佩他的德行而举荐他到其它地方当官。 |
D.吴国灭亡后,吾彦才归降。武帝问吾彦吴国为何亡时,他却说“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可见他对先主的忠诚。 |
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
②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吾彦武干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各小题。
王守仁①,字伯安,余姚人。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寻授刑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刘瑾②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守仁移庐陵知县。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亲率锐卒屯于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
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守仁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十余日诇③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
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贼守,我越南昌□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安阳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节)
【注】①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②刘瑾:明朝武
宗时权宦,专擅朝政,后被判以凌迟。③诇:音xiòng,刺探,得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寻授刑部主事 寻:不久 |
B.出大江,薄安庆 薄:迫近 |
C.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 胶: 粘住,搁浅 |
D.与论朱子格物大指 指:拇指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吾欲以计挠□
②今九江、南康已□贼守
③我越南昌□相持江上
A.①之 ②为 ③与 | B.①之 ②于 ③与 |
C.①其 ②为 ③以 | D.①其 ②于 ③以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
B.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
C.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
D.不如直捣南昌/贼守备虚/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守仁年轻时就文武双全。因上奏章救戴铣等人得罪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
B.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部队驻扎在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人营寨,俘虏、杀伤敌人七千多。 |
C.宁王朱宸濠叛乱,王守仁调兵遣将,准备直捣南昌,不料消息泄露,引起朱宸濠怀疑。 |
D.朱宸濠从安庆回师救南昌,连船结成方阵,官军放火烧船,活捉了朱宸濠。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②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王守仁的学术思想冠绝有明一代,影响深远。请依据选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其取得如此学术成就的主观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宋晟,字景阳,定远人。父朝用,兄国兴,并从渡江,皆积功至元帅。攻集庆,国兴战殁,晟嗣其职。既而朝用请老,晟方从邓愈克徽州,召还,袭父官。累进都指挥同知,历镇江西、大同、陕西。十七年五月讨西番叛酋,至亦集乃路,擒元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吴把都剌赤等,俘万八千人,送酋长京师,简其精锐千人补卒伍,余悉放遣。召还,复为都指挥,进右军都督佥事,仍镇凉州。
二十四年充总兵官,与都督刘真讨哈梅里,□地去肃州千余里,晟令军中多具粮糗,倍道疾驰,乘夜至城下。质明,金鼓声震地,阖城股栗,遂克之。收其部落辎重以归。自是番戎慴服,兵威极于西域。明年五月从蓝玉征罕东,徇阿真川,土酋哈昝等遁去。师还,调中军都督佥事。
二十八年六月,从总兵官周兴出开原,至忽剌江。部长西阳哈遁,追至甫答迷城,俘人畜□还。明年拜征南右副将军,讨广西帡幪诸寨苗,擒斩七千余人。又明年,总羽林八卫兵讨平五开、龙里苗,由是诸寨苗慑服。三十一年出镇开平,从燕王出塞,还城万全诸卫。
成祖即位,入朝,进后军左都督,拜平羌将军,遣还镇。永乐三年招降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五千人,获马驼牛羊万六千。封西宁侯,禄千一百石,世指挥使。
晟凡四镇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著绝域。帝以晟旧臣,有大将材,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即敕晟以便宜从事。晟尝请入朝。报曰:“西北边务,一□委卿,非召命,毋辄来。”寻命营河西牧地,及图出塞方略。会病卒,五年七月也。
(《明史·宋晟传》)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简其精锐千人补卒伍检阅 |
B.徇阿真川占领 |
C.倍道疾驰加倍 |
D.即敕晟以便宜从事皇帝下令 |
填入下列“□”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与都督刘真讨哈梅里,□地去肃州千余里
②追至甫答迷城,俘人畜□还
③西北边务,一□委卿,非召命,毋辄来
A.其而以 |
B.之乃于 |
C.其乃于 |
D.之而以 |
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
B.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
C.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
D.御史劾晟/自专/帝曰/任人不专则不能成功/况大将统制/一边宁能尽拘文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宋晟因为跟从邓愈攻克了徽州,所以被皇帝召回朝廷,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 |
B.洪武二十九年,宋晟总领羽林八卫的军队讨伐并平定了五开、龙里的苗人,又一次取得大捷。 |
C.明成祖登位后,在永乐三年招降了把都帖木儿、伦都儿灰等部落的五千人,得到马匹骆驼和牛羊一万六千只。 |
D.宋晟曾经请求入朝,明成祖却要他管理西北边疆事务,没有朝廷召回的命令,不允许他擅自回京。 |
根据具体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⑴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质明,金鼓声震地,阖城股栗,遂克之。
②帝以晟旧臣,有大将材,专任以边事,所奏请辄报可。
⑵文中说宋晟“威信著绝域”,请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可以直接引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