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文章出苦心
寻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大约要思路畅通,须是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再加上风日清和,窗明几净,临时没有外扰败兴,杂念萦怀。这时候静坐凝思,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是辗转生发,写作便成了人生一件最大的乐事。一般“意兴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提笔作文时最好能选择这种境界。
不过这是理想,有时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放下呢?抽象的理论姑且丢开,只就许多著名的作家的经验来看,苦思也有苦思的收获。唐人有“吟成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传说。李白讥诮杜甫说:“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长吉的母亲说:“呕心肝乃尔”。佛洛伯有一封信札,写他著书的艰难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成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但是他们的成就未始不是从这种艰苦奋斗中得来。元进山《与张仲杰论文诗》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就我个所能看到的来说,苦心是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拔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霍然贯通”。普遍所谓“灵感”大半都是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的时机便突然涌现。难关可能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苦思是打破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
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获得平易者大半深刻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是文章的胜境。写文章要达到“思路畅达”的境界,需具备哪些条件?
文中说“苦思也有苦思的收获”,根据文中意思,所谈到的“收获”有三点。请分别指出作者从什么角度谈?各点“收获”的内容分别又是什么?
第一点:
第二点:
第三点:“不易落平凡”和“好像都很平易”,“平凡”和“平易”在文中有什么不同含义。
“平凡”含义:
“平易”含义: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
刘建超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小说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试加以分析。
小说中的“清风娃”是一个清官,文中有几次伏笔暗示,试找出并加以分析。
结合全文,试分析小说题目的作用。
有人认为本文的的主人公是基德老汉,有人认为是清风娃。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租车行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有些事情不好解决,是因为太复杂,找不到好的办法;有些事情不好解决,办法倒是很简单,但是有人挡着不让改。高等数学属于前者,而出租车行业的问题,属于后者。
服务质量差,需求缺口大,一个落后的行业,碰到了这个时代最聪明最强悍的一群人——来自互联网的创业者——他们迅速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并坚定不移付诸实施。冲击旧体制自然要发生冲突,打车软件从出生就遭到各式各样的遏制,而现在,这场战役已经发展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距离上一轮封杀才半年多,打车软件就发起了新的冲锋,这便是最近广受关注的“专车”服务。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去开出租,垄断的出租车公司也就不复存在。“专车”所做的,其实是把出租车行业恢复成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寻常行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而且,“专车”还用事实告诉我们,原来的出租车管制理由已经完全过时。如果说是为了安全,打车软件能够实时全程跟踪,乘客司机的信息均有存档;如果说是为了服务质量,司机以往的服务记录通过打车软件一目了然,且出自乘客评分;如果说是为了合理调度,这更是打车软件最大的长处……正如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院院长张国华所说:“打车软件的出现,颠覆了出租车公司存在的一切理论基础,成为一种比公司运营更加合理、高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制度。”
因此,这是一次釜底抽薪式的进攻:强大的商业力量,直指牌照垄断的核心,同时让出租车管制的理由不复存在。既得利益集团当然不会束手就缚,他们使出的仍然是借助政策管制和施加维稳压力这两招:到现在,已经多个城市宣布“专车”非法,并有个别城市曝出出租车罢运事件。所以说现在是关键性的时刻:这一步迈过去了,出租车行业的痼疾就此解决;没迈过去,那就还得回到从前。
做一个简单的力量对比:一边是出租车公司,再加上地方交通部门和出租车司机;一边是打车软件公司和广大消费者(包括代表消费者的媒体)。单纯从力量对比看,无论财力、人数还是舆论,都是后者占绝对优势。而真正抵制“专车”的,主要是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司机来说,长远看,这其实是一个利好消息,牌照贬值必然带来份子钱的下降。对于地方交通部门来说,主要担心的其实是维稳压力,同样,长远看,一个行业只有变得更健康才能消弭不稳定因素。
分析到这里,结论已经呼之欲出:必须终结出租车公司的暴利,取消现有的出租车牌照垄断制度;而要推动改革,靠地方政府或单个部门是做不到的,必须依靠更高层的整体谋划。
日前交通部表示,承认“专车”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除了合法合规的租赁车辆,“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一方面,这具有正面意义,意味着“专车”可以以某种形式活下去,另一方面,又埋下了隐忧,租赁牌照稀缺可能导致新一轮的资源垄断——正如新华社文章所说:“‘正名’的同时却未回应出租车垄断经营权改革的核心问题。”你可以把这视为一种智慧,也可以把这视为改革的不彻底。
这场新与旧的战争还将持续下去。
(选自《Vsta看天下》2015年第2期,有删改)下列有关“专车”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专车”所做的,其实是把出租车行业恢复成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寻常行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
B.“专车”用事实告诉我们,原来的出租车管制理由已经完全过时。 |
C.既得利益集团使出的仍然是借助政策管制和施加维稳压力两招,已经多个城市宣布“专车”非法,并有个别城市曝出出租车罢运事件。 |
D.真正抵制“专车”的,主要是出租车公司,对出租车司机来说,这其实是一个利好消息,必然很快带来份子钱的下降。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差,需求缺口大,问题不好解决,是因为太复杂,找不到好的办法。 |
B.冲击旧体制自然要发生冲突,打车软件从出生就遭到各式各样的遏制,现在这场战役已经发展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
C.打车软件能够实时全程跟踪,乘客司机的信息均有存档;司机以往的服务记录通过打车软件一目了然,且出自乘客评分。 |
D.打车软件的出现,颠覆了出租车公司存在的理论基础,成为一种比公司运营更加合理、高效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制度。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车软件发起的新冲锋是一次釜底抽薪式的进攻:强大的商业力量,直指牌照垄断的核心,同时让出租车管制的理由不复存在。 |
B.对于地方交通部门来说,主要担心的是维稳压力,长远看,一个行业只有变得更健康才能消弭不稳定因素。 |
C.必须终结出租车公司的暴利,取消现有的出租车牌照垄断制度;而要推动改革,只能依靠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
D.租赁牌照稀缺可能导致新一轮的资源垄断——正如新华社文章所说:“‘正名’的同时却未回应出租车垄断经营权改革的核心问题。” |
【改编】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战后几十年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正是建立在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基础之上的。 |
B.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
C.警方提醒广大市民,网络社会也是法治社会,公安机关也会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利用互联网编造或传播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
D.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已进入一个“偏见盛行的时代”,“思想的正见”“思想的共同体”土崩瓦解。偏见,就是按自己的偏好来观察,判断和选择。宇宙广阔无垠 ,社会错综复杂,资讯扑天盖地,偏见就是我们看世界的取景框,是我们行动力的策原地。小孩子擢发难数的那些见解都是偏见,所以他们的言论常让我们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我们也常因自己心中竞然有那么多的“偏见”而惶恐、赧然。我们想要少发表“偏见”,但多如蚁群的“偏见”还是在我们的心里蠢蠢欲动。
银河系是在宇宙中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太阳系是在银河系的边陲,而地球也并不位于太阳系的中心。知识具有暧昧难明的特性,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应该了解其繁文缛节。所有理论都是暂时或片面的,是有待于被修改或被超越的。以往有太多科学理论的结果都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个过程仍将① 下去,永无止境。
偏见有助于我们抱着谦卑、尊重和同情的心理去② 别人的意见,③ 它是与我们的认识相左的,④ 会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没有谁能够陇断真理。正是你的“偏见”的集合构成了你有别于任何其他人的思想体系,⑤ ,我们应该不惧偏见,但又不能拘泥于偏见,要以批判性思维和怀疑精神来认识和纠正偏见。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暧昧(ài)取景框边陲(chuí)土崩瓦解 |
B.暂时(zhàn)不起眼拘泥(nì)扑天盖地 |
C.赧然(nǎi)行动力竞然错综复杂(zōng) |
D.谦卑(bēi)策原地陇断广阔无垠 (yín) |
在文中①—⑤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继续倾听既然……那么因此 |
B.延续聆听既然……那么因为 |
C.延续倾听即使……也因此 |
D.继续聆听即使……也因为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发难数 | B.忍俊不禁 | C.蠢蠢欲动 | D.繁文缛节 |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希章:幸福的乡村代课教师
这几年,拄着双拐的乡村教师刘希章感觉日子越来越好了;他的学生觉得,刘老师上课时嗓门越来越大了。
刘希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小学的代课教师。1962年出生,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然而,无情的现实并没有吓倒这个农民的儿子,刘希章对知识的追求丝毫没有因为身体的缺憾而退却。
和正常人一样,刘希章7岁就进学校读书。刚开始时,刘希章爬着去上学;稍大一点,家里人做了一副拐杖,他就拄着双拐去学校。凭着坚强的毅力,这个站不起来的山里娃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初中。当时,村里能读完初中的同龄人寥寥无几。
1980年,位于刘希章所在村子的丹阳小学,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学校,孩子们面临失学。刘希章自告奋勇,当起这所村小的老师。从此,他走上了32年的乡村教师之路。
刚来到丹阳小学时,学校就几间破校舍,一到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刘希章带领全校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周时间将校舍翻新、加固,学生们终于可以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艰苦,上课并没有教辅材料。为了上好课,刘希章反复熟悉课程内容,上课前,他闭着眼睛就能回忆起上课内容。刘希章知道,上课时与孩子们互动气氛会更好,为克服自己行动不便,他常常训练自己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尽可能向学生传递更多信息。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多年教学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感动着刘希章。他还清楚地记得,一个下大雪的清晨,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依稀看到,几个学生正排着队,从学校的方向向他走来,他看不出学生们是在干什么,走近才知道,学生是在用双脚为他踏出一条路来。
“这就是做一名老师最大的幸福吧!”说起这些,这个50岁的男人眼里浸满了泪水。
32年来,刘希章培养了一批批学生,他们现在大多已成才,遍布各行各业。他们都没有忘记刘老师当年特殊的爱,逢年过节,总会有学生来到刘希章的家里,握着他的手,聊起过往的回忆。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操心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护着,”在村子里,村民这样评价刘希章。从教32年来,刘希章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还多次受到自治区、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其中,最让刘希章高兴的事,就是他成为了一名国家正式教师。2007年8月,了解到刘希章的实际情况后,当地政府破例把刘希章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多年的梦想实现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任代课教师20多年来,刘希章一直梦想着能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如今,刘希章的梦想成真了,工资也增加了,再也不用为一家4口人的生计发愁了。
“我的生活好了,我们的学校、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聊起这些年来丹阳小学的变化,刘希章显得更有精神。几年间,丹阳小学从原来的3个年级增加到现在6个年级,老师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教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双鬓白发日渐增多,教过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刘希章的人生信念始终没变。他说:“教育是我衷爱的事业,也是我唯一能够回报社会的平台,只要学校还需要我,我将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本文的题目是“幸福的乡村代课教师”,从全文看,刘希章有哪些“幸福”?
文章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刘希章“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的人生追求?
思考,文章结尾引用传主刘希章的话有什么作用?
刘希章的人生令人钦佩,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说说你受到了哪些启示。